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戏剧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上戏校训详解)

关于上海戏剧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上海戏剧学院的校训“至善至美”,是一个内涵深邃、意蕴悠远的艺术教育理念核心表达。它并非简单的四字箴言,而是凝聚了学院数十年办学精神、艺术追求与育人理想的结晶,深刻影响着上戏的学术氛围、创作实践和人才培养方向。“至善”与“至美”二者并非割裂,而是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指向艺术创作与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在艺术领域,“至善”超越了普通的道德范畴,指向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刻性、人文关怀的普世性以及艺术家社会责任的担当;而“至美”则是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审美格调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对专业技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上戏将“至善至美”作为校训,其深层意义在于强调,卓越的艺术教育绝不能停留于技术层面的传授,必须将价值引领、人格塑造与专业培养深度融合。它要求师生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既要锤炼出能够打动人心的精湛技艺,达到“至美”之境,更要涵养关怀社会、启迪思想的深厚情怀,臻于“至善”之域。这一校训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一代代上戏人不仅在舞台上创造美的形象,更在人生中追求善的品格,最终实现艺术人生与人格理想的完美统一,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戏剧影视艺术事业贡献具有高尚情操和卓越才华的艺术家。
下面呢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上海戏剧学院校训“至善至美”的深层解读与实践彰显


一、 “至善至美”的哲学溯源与内涵解析

上海戏剧学院的校训“至善至美”,其思想根源深植于中西方的古典哲学与美学传统,同时又与现当代艺术教育的使命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体系。


1.“至善”的伦理与精神维度“至善”这一概念,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具有核心地位。《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至善”,指的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所能达到的最完美、最崇高的境界。将其置于艺术教育的语境下,“至善”便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现代意义。它指向艺术作品的思想深度人文精神。一部优秀的戏剧、影视作品,不应仅仅是娱乐消遣的工具,更应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人性深度的勘探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它要求创作者具备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悲悯的人文关怀,能够通过艺术形象传递真、善、美的价值,引导观众向善、向上。“至善”关乎艺术家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艺术家作为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其自身的人格修养直接影响作品的风骨。上戏倡导“至善”,即是期望其培养出的艺术人才,能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格调的文化使者,以高尚的品德滋养艺术创作,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公众和社会。“至善”还体现在艺术创作过程的诚意正心上,反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倡导对艺术怀有敬畏之心,以最真诚的态度进行创作。


2.“至美”的艺术与技艺维度“至美”则更直接地关联于艺术的本体追求。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古希腊对和谐、比例、形式的推崇,到康德对“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判断的探讨,都体现了对“美”本身价值的肯定。对上戏而言,“至美”首先是对专业技艺的极致锤炼。无论是表演、导演、编剧、舞美设计还是戏剧理论,都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以达到技艺的精湛与纯熟。台词的一字一句,动作的一招一式,灯光的一明一暗,都需要反复打磨,追求无可挑剔的艺术表现力。这背后是一种近乎苛刻的“工匠精神”。“至美”是对艺术形式审美创新的不懈探索。艺术贵在创新,“至美”并非固守陈规,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突破边界,探索新的表现手法、新的叙事方式和新的美学风格,使艺术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它鼓励师生敢于想象,勇于实验,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


3.“至善”与“至美”的辩证统一“至善至美”校训的最高明之处,在于它揭示了善与美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至善是至美的灵魂。缺乏深刻思想内涵和崇高精神追求的“美”,可能是空洞的、浮华的,甚至可能是庸俗的。只有当“美”承载了“善”的意蕴,它才具有打动人心的深度和持久流传的价值。另一方面,至美是至善的载体。再崇高的思想、再深刻的人文关怀,如果没有精湛的艺术形式作为载体,也难以有效地传递和感染受众。“善”需要通过“美”的形态得以生动、形象地呈现。
因此,“至善至美”要求上戏的师生追求一种“道技合一”的境界,即高尚的人格修养、深刻的思想洞察与高超的艺术技艺完美融合。这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文质彬彬”,内容与形式、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相得益彰。


二、 “至善至美”校训在上戏办学实践中的全方位渗透

校训绝非悬置于门楣的口号,而是切实融入上海戏剧学院血液中的基因,体现在其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


1.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体现上戏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刻贯穿着“至善至美”的理念。

  • 课程设置上:学校不仅设有大量 rigorous 的专业技能课程(如表演、形体、台词、导演基础等),致力于达到“至美”的技术标准,同时高度重视人文通识教育。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理论等课程占有重要地位,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深化其文化底蕴,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此为“至善”的根基。
  • 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的排练、工作坊、片段教学、毕业大戏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善”与“美”的结合。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不仅纠正学生的技术偏差,更注重引导他们理解角色内心、把握剧本主题、思考作品的社会意义。
  • 师德师风建设上:上戏的教师群体本身就在践行“至善至美”。他们既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也是为人师表的楷模,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2.在艺术创作与科研导向中的彰显上戏的艺术创作始终秉持高标准的审美追求和深刻的价值导向。

  • 创作选题上:鼓励师生关注现实、反映时代,创作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文深度的作品。无论是经典剧目的重新演绎,还是原创作品的孵化,都力求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在思想上有所启迪。许多作品直面社会热点,探讨人性复杂,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艺术风格上:鼓励多元探索与创新。学校支持各种艺术流派和风格的实验,既尊重古典艺术的严谨与典雅,也拥抱现代艺术的先锋与探索,形成了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创作生态,这本身就是对“至美”多样性的追求。
  • 学术研究上:戏剧戏曲学等优势学科的研究,不仅关注艺术本体的规律(“美”的规律),也深入探讨戏剧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善”的维度),为艺术创作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浸润校园文化是校训滋养师生的重要场域。

  • 学术氛围:上戏经常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大师工作坊、国际演出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顶尖艺术家和学者来校,营造了浓厚的追求“至善至美”的学术和艺术氛围。
  • 艺术活动:诸如“国际小剧场戏剧节”、“‘创意’毕业演出季”等品牌活动,不仅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更是践行校训、交流互鉴的盛会。在这些活动中,美的创造与善的思考得以集中呈现。
  • 环境熏陶:从华山路校区充满历史感的老建筑到莲花路校区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的设计也蕴含着艺术与人文的考量,无声地滋养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


三、 “至善至美”校训对师生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

校训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塑造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艺术个体。它对上戏师生的艺术观、人生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1.塑造卓越的艺术观“至善至美”帮助上戏学子建立起一种健康、崇高、专业的艺术观。他们懂得:

  • 艺术不仅是谋生的技能,更是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需要为之付出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 真正的艺术成功,不仅在于获得掌声和奖项,更在于作品能否经得起时间和人心的检验,能否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 要尊重艺术规律,敬畏舞台,对每一个角色、每一部作品负责,追求极致的专业表现。
这种艺术观使得许多上戏毕业生在离开校园后,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演艺环境中保持定力,坚守艺术理想,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


2.引领全面的人格成长“学艺先学做人”是艺术界的共识,也是“至善至美”校训的必然要求。在上戏的培育下,学生不仅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其个人品格、团队协作精神、抗压能力、社会责任感也得到全面锻炼。在集体创作中学会合作与包容,在角色塑造中学会理解与共情,在艺术探索中学会坚持与创新。这种全面的人格滋养,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奠定终身的追求基石“至善至美”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它为上戏师生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尺,促使他们始终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即使已成为知名艺术家,他们依然会以校训鞭策自己,在艺术和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这种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上戏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四、 结语

上海戏剧学院的“至善至美”校训,是其立校之本、兴校之魂。它深刻融合了东方伦理精神与西方美学追求,精准概括了高等艺术教育的核心使命。这一校训不仅塑造了上戏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学术气质,更为一代代上戏人指明了艺术与人生的发展方向。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上海戏剧学院将继续高举“至善至美”的旗帜,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这四字校训所蕴含的力量,将持续激励着每一位上戏人在追求艺术真谛和人生价值的道路上,永不停歇,砥砺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706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61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