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陇南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历史)

综合评述陇南师范学院的校训“养正育德,博学新民”,是该校深厚历史底蕴与鲜明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其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魂。这八字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近一个世纪办学历程的沃土之中,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特别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诠释,同时也是对时代发展脉搏与国家教育方针的积极回应。其历史脉络清晰可辨,从早期师范讲习所的质朴追求,到甘肃省成县师范学校的扎实积淀,再到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后的提炼升华,最终在新时代背景下被正式确立并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养正育德”强调品德修养与人格塑造的根基性作用,承袭了“蒙以养正”的古训,彰显了师范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核心要义;“博学新民”则倡导广博求知与经世致用的统一,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启迪民智、推动进步的崇高使命。这八字校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陇南师范学院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精神标识,不仅指引着一代代学子的成长成才,也持续推动着学校在陇东南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基础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陇南师范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源流

陇南师范学院,坐落于素有“陇上江南”美誉的甘肃省陇南市,是一所承载着近百年师范教育传统的高等学府。其校训“养正育德,博学新民”,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如同一条精神纽带,连接着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深入探究这八字校训的丰富内涵及其形成的历史轨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所学校的文化品格,也能窥见中国地方师范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 校训文本的深度解读与核心要义

养正育德,博学新民”这八个字,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的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明确的教育指向。


1.“养正育德”:立德树人的根本坚守

“养正育德”将道德修养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教育思想的精髓。

  • “养正”之源:“养正”一词,可追溯至《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指从童蒙时期就开始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成就圣人的功业。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养正”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对未来教师自身品行端正、心术纯正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教师职业的核心任务——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正道,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这体现了教育“正其心、诚其意”的初始功能。
  • “育德”之重:“育德”即培育德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始终是个人安身立命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明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之一。陇南师范学院将“育德”纳入校训,明确宣示了其办学的基本立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对于师范生来说,拥有高尚的师德是为师从教的前提条件。一个缺乏德行的教师,知识再渊博,也难以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甚至可能误人子弟。
    因此,“养正育德”共同构成了师范教育的精神底色和价值底座,要求师生内外兼修,涵养浩然正气,恪守职业道德。

2.“博学新民”:知识追求与社会担当的统一

“博学新民”则侧重于学识的积累与教育的社会功能,展现了学校开放进取的胸怀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 “博学”之求:“博学”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而“博学”是基础。它要求学者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在知识爆炸的当代,对于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陇南师范学院而言,“博学”不仅意味着师范生要精通所学专业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的高要求。
    于此同时呢,“博学”也鼓励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开展科学研究,以深厚的学识支撑高质量的教学。
  • “新民”之志:“新民”概念同样可溯至《大学》的“在新民”(或作“亲民”),朱熹解释为“革其旧之谓新”。意指通过教育使人民涤除旧习,焕发新的精神面貌,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对于地处西部、肩负着为陇东南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培养合格师资和文化使者的陇南师范学院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民”体现了学校的社会担当和历史使命:它培养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乡村文明、社区文化的建设者和引领者。他们走向工作岗位,通过教育启迪民智,传播科学文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教育新民”的宏大目标。

“养正育德”与“博学新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前者是“体”,是根基和方向;后者是“用”,是拓展和目的。二者统一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塑造了陇南师范学院“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育人特色。


二、 校训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时代背景

陇南师范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它的提炼和确立,紧密伴随着学校曲折而光辉的发展历程,是历史积淀与时代呼唤相结合的产物。


1.早期师范教育的萌芽与朴素理念(1937年-1950年代)

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937年创办的成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在那个战火纷飞、国难当头的年代,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开启民智、培养救亡图存的人才。当时的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但初创者们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秉持着“严瑾、勤奋”的务实精神。虽然尚未有系统表述的校训,但重视学生品德熏陶和基础知识传授的理念已深植于办学实践之中。这种在艰难困苦中坚守教育阵地的精神,为后来校训的形成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2.甘肃省成县师范学校时期的积淀与发展(1950年代-2003年)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相继更名为甘肃省成县师范学校等。这一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强调“又红又专”,即既要有社会主义觉悟,又要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学校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的同时,空前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校园内普遍倡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风尚。这些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虽然没有正式升华为校训文字,却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养正育德,博学新民”校训的活水源头和深厚土壤。数十年间,学校为陇南地区培养了大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优秀教师,他们的身上,已然体现了校训所倡导的精神风貌。


3.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后的提炼与确立(2003年以后)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升格意味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内涵的深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凝聚人心、彰显特色、指引未来的核心价值理念。原有的、散见于办学实践中的精神元素,需要被系统地总结、提炼和升华,形成正式的文化标识。

在此背景下,学校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传统,结合时代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的新要求,广泛征求师生校友意见,并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校训表述,最终将“养正育德,博学新民”确定为正式校训。这一过程,既是对过去近七十年办学精神的文化寻根,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主动文化建构。

  • 对传统的继承:校训中的“养正”、“育德”、“博学”、“新民”等概念,均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体现了对民族教育思想的尊崇与延续。
  • 对师范特性的凸显:整个校训紧扣“师范”二字,强调师德为先、知行合一,突出了教师教育这一根本属性。
  • 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在知识经济时代,“博学”是对师生能力结构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民”则赋予了师范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现实使命。

此后,随着学校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在2015年更为现名“陇南师范学院”,这八字校训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传播,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深远影响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陇南师范学院将“养正育德,博学新民”的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其从文字信条转化为生动的办学实践。


1.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养正育德”

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训精神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系列活动,如举办师德讲座、评选师德标兵、组织新生进行从教宣誓等,强化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通过开设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举办经典诵读活动、建设校园文化景观等方式,营造浓厚的立德树人氛围。学校还特别注重实践育人,组织学生参加支教、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接触现实中陶冶情操、锤炼品格,将“养正育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落实“博学新民”

为了培养学生的“博学”之基,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强化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教师进修访学、开展科学研究,以高水平的师资保障高质量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博学目标。在“新民”方面,学校紧密结合陇南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为地方提供技术咨询、人员培训、文化研究等服务。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投身乡村教育和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社会“新民”的重要力量。学校的校训精神,通过一届届毕业生,辐射到广大的中小学和社区,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3.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浸润校训精神

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是校训传播的重要载体。陇南师范学院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中,有意识地将校训元素融入其中。
例如,将校训镌刻于醒目的文化石上,布置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使其随处可见、随时可感。通过校史馆陈列、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活动等重要仪式,反复宣讲和阐释校训的深刻含义。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与校训精神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读书报告会、科技创新竞赛、文艺演出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校训的熏陶。这种全方位的文化浸润,使得“养正育德,博学新民”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为了师生共同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陇南师范学院的校训“养正育德,博学新民”,是其近九十年办学历史的智慧结晶,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是指引学校未来发展的精神灯塔。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面向未来。这八个字,不仅刻在石上、写在纸上,更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陇师人的心中,体现在他们求学、治学、教书育人的日常行动中。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陇南师范学院将继续高擎这面精神旗帜,坚守师范教育初心,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校训的精神力量,必将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816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2236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