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厦门大学知名校友有哪些,校史介绍(厦门知名校友与校史)

综合评述厦门大学,这座矗立于东海之滨、素有“南方之强”美誉的百年学府,自1921年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倾资创办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其校史不仅是一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奉献史。从战火纷飞中的内迁长汀坚持办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支援全国高教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跻身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厦门大学始终秉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形成了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鲜明办学特色。而更为人称道的是,这片钟灵毓秀的校园孕育了无数灿若星辰的杰出校友,他们如同凤凰木的花朵,绚烂地绽放在社会各个领域。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革命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士仁人,还是在寂静实验室中探索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院士学者;无论是在经济建设主战场运筹帷幄的商界领袖,还是在文化艺术的殿堂里孜孜以求的文艺巨匠,抑或是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利益奔走斡旋的外交官,厦大校友的足迹遍布全球,他们的成就与贡献,共同铸就了厦门大学的无上荣光,也生动诠释了这所大学的价值追求与社会担当。深入了解厦门大学的校史与校友群体,便是解读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时代使命的一个重要窗口。厦门大学校史沿革:南方之强的百年华章


一、 创校维艰: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21-1937)

厦门大学的诞生,与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名字紧密相连——陈嘉庚。20世纪初,目睹国家积贫积弱、教育落后的现状,怀抱“教育救国”宏愿的陈嘉庚先生,毅然决定倾其所有,在家乡厦门创办一所大学。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借集美学校举行开校式,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独资创办的大学。陈嘉庚先生亲自定下“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寄寓了对学子与学校发展的殷切期望。创校初期,学校延聘了众多知名学者,如文学家鲁迅、林语堂,语言学家周辨明,科学家姜立夫等前来任教,迅速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校园选址于被誉为“中国最美校园”之一的厦门岛南端,面朝大海,背靠五老峰,环境极其优美。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厦门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文、理、法、商、教育五个学院,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


二、 内迁长汀:烽火中的坚守与崛起(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战火,保存国家教育文化命脉,厦门大学于1937年12月内迁至闽西山城长汀。在校长萨本栋先生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克服了物质极度匮乏、条件极其艰苦的困难,坚持办学。长汀时期是厦大历史上极为艰苦却又光辉的一页。萨本栋校长事必躬亲,与师生同甘共苦,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凝聚了全校力量。尽管身处困境,学校的教学科研未曾中断,规模反而有所扩大,学科建设得到加强,教学质量显著提升。1940年和1941年,厦门大学连续两年在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赛中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声名远播,赢得了“南方之强”的更广泛赞誉。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锤炼了厦大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形成了宝贵的“长汀精神”,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 返厦复员与院系调整:新中国高教布局中的贡献(1945-1966)

抗战胜利后,厦门大学于1946年迁回厦门原址。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此期间,厦门大学以其雄厚的办学实力,无私地支援了众多兄弟院校的建设与发展。

  • 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后参与组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海洋系师生及相关资料调入青岛,参与组建山东大学海洋系(后发展为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 工科、电机、土木、机械等系科分别调出,参与组建浙江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等。
  • 企管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

此次调整虽然使厦大由一所学科齐全的大学转变为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但其为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布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历史铭记。此后,厦门大学在经济学、化学、海洋学、历史学等优势学科领域继续深耕,取得了突出成就。


四、 改革开放与世纪新篇:迈向世界一流大学(1978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大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于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逐步恢复了工科、医学等学科,形成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管理科学、艺术科学、医学科学等学科门类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厦门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与境外众多知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创办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成为中国首个在海外设立独立校园的重点大学。
于此同时呢,学校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在经济管理学、化学化工、海洋科学、南洋研究、台湾研究等领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如今的厦门大学,正朝着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厦门大学知名校友谱:群星璀璨,光耀华夏

百年来,从厦门大学走出的二十余万校友中,英才辈出,他们在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科学泰斗与学术大师

厦门大学以其严谨的学风培育了一大批奠基学科、贡献人类的科学家和学者。

  • 卢嘉锡: 著名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在结构化学领域贡献卓著,是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开拓者。
  • 蔡启瑞: 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催化化学领域成就斐然,是中国催化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 邓从豪: 理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量子化学基础理论方面有重要建树。
  • 陈景润: 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的“1+2”成果,至今仍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激励了无数青年投身科学。
  • 谢希德: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 曾呈奎: 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 伍献文: 著名动物学家,中国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些科学巨擘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 政界精英与国家栋梁

厦大校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 王兆国: 曾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等职。
  • 张克辉: 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主席。
  • 陈至立: 曾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教育部部长,国务委员,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性教育部部长。
  • 还有众多校友在中央部委、地方政府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三、 商界领袖与经济英才

厦大经济、管理学科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培养了众多活跃于国内外经济舞台的翘楚。

  • 朱崇实: 长期担任厦门大学校长,对厦大发展贡献卓著,同时也是金融法学专家。
  • 余永定: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中国国际金融、宏观经济政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 戴相龙: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天津市市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参与者。
  • 此外,还有一大批校友成为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掌舵人,或是在创新创业浪潮中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如众多证券、银行、会计行业的领军人物。


四、 人文俊彦与艺术名家

厦大人文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文化、艺术、教育界的杰出人物。

  • 易中天: 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的“品三国”系列讲座风靡全国,推动了学术大众化。
  • 余光中: 著名文学家、诗人,其诗作《乡愁》在海内外华人中广为传诵,成为思乡文化的象征。
  • 陈支平: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
  • 舒婷: 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影响了一代代人。
  • 在新闻传播、影视艺术、音乐美术等领域,亦有许多厦大校友成为中坚力量。


五、 教育名家与社会贤达

还有许多校友毕生耕耘于教育战线,或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 潘懋元: 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创始院长。
  • 李如龙: 著名语言学家,在汉语方言学、应用语言学方面贡献突出。
  • 众多校友在国内外高校担任校长、院长、教授,传承文明,培育桃李。亦有许多校友热心公益,在慈善、环保、法律援助等社会领域默默奉献。

厦门大学的校友群体,是学校办学成果最生动的体现。他们从芙蓉湖畔、演武场边走向世界,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播撒四方。每一位校友的奋斗故事,都是厦大历史的一部分;他们的卓越成就,共同构筑了厦门大学作为“南方之强”的巍峨形象。回顾百年校史,仰望校友风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所大学的成长轨迹,更是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怀家国、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壮丽画卷。展望未来,厦门大学将继续承载着历史的荣光与时代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栋梁之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023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427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