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东北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历史渊源)

综合评述东北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是其近百年办学历史的精神凝练与文化核心。这八个字,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不仅指引着历代东大人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更深刻映射出学校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历程。“自强不息”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彰显了一种刚毅坚卓、奋发图强、永不停息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在东北大学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振兴之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抵御外侮、兴学强国的时代内涵,成为学校与师生在逆境中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知行合一”则源自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强调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反对空谈理论、脱离实际。这对于以工科见长、致力于培养实干兴邦人才的东北大学而言,尤为重要,体现了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产业相促进的办学特色。校训的历史,与东北大学从沈阳初创、流亡办学、迁校西北、回迁重建到迈向一流的跌宕起伏紧密交织,是其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是镌刻在校园里的文字,更是融入东大人血脉中的基因,激励着全体师生在新时代继续秉持这一信念,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东北大学校训的文本溯源与内涵解读

东北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由两个具有独立深厚文化渊源的成语构成,其组合却产生了超越各自原意的、与大学精神完美契合的协同效应。

“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

“自强不息”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经典《周易》的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本意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周而复始,永无止息。君子应效法天道,刚毅坚卓,奋发图强,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松懈停滞。这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人生态度。对于东北大学而言,“自强不息”的精神被赋予了特定的时代和地域色彩:

  • 民族危亡中的担当: 东北大学成立于1923年,正值国内军阀混战,而东北地区更是面临日本帝国主义日益紧迫的侵略威胁。创校先贤们怀抱“御侮兴邦”之志,将“自强不息”作为立校之魂,意在激励师生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致力于教育和科学事业,为实现民族自立自强而奋斗。
  • 逆境求存的韧性: 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无论是“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流亡办学的艰辛,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带来的变动,乃至改革开放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东大人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一次次在逆境中崛起。
  • 追求卓越的动力: 在和平发展时期,“自强不息”则转化为对学术卓越、科技创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不懈追求。它鼓励师生在科研攻关中不畏艰难,在学业精进上永不止步。

“知行合一”的实践导向

“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尤以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阐述最为系统。他批判了将“知”与“行”割裂开来的观点,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行”的倾向和行动,而真正的“行”也必然有明确的“知”作为指导。东北大学将“知行合一”纳入校训,凸显了其鲜明的办学特色:

  • 注重实践的工学传统: 东北大学自建校之初就以工科为重,培养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和科技人才。“知行合一”的要求与工学教育的内在规律高度一致,强调理论学习必须与实验、实习、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 推动产学研结合: 这一理念促使学校不断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鼓励师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建设。
  •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知行合一”不仅是学术要求,也是人格修养的准则。它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拥有强大实践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避免成为“空谈家”或“盲目行动者”。

“自强不息”与“知行合一”的辩证统一

校训的八个字并非简单并列,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自强不息”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激励,是目标和动力,回答了“为何而奋斗”的问题;而“知行合一”则侧重于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是路径和手段,回答了“如何奋斗”的问题。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知行合一”可能失去方向和高度,流于琐碎事务;没有“知行合一”的实践,“自强不息”则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沦为空喊口号。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东北大学“勇于拼搏、实干兴邦”的独特文化气质。

东北大学校训的历史演进与确立过程

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与东北大学曲折而辉煌的校史紧密相连,是学校精神在长期办学历程中逐渐凝练、沉淀并最终确认的结晶。

创校初期的精神孕育(1923-1931年)

东北大学在首任校长王永江和时任奉天省省长张学良将军的大力支持下创办。建校伊始,虽然可能没有明确提出形式上的校训条文,但“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然深深植根于学校的基因之中。其背景是“东北新建设”运动,旨在通过发展教育、实业来对抗日本的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维护国家利权。学校的创建本身就是“自强”精神的体现。早期课程设置强调实用科学,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初具“知行”结合的雏形。张学良校长在兼任期间,倾注大量心血和私人财产建设学校,其爱国情怀和振兴民族的决心,为学校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流亡办学时期的淬炼(1931-1949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师生们被迫背井离乡,先后迁校于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等地。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是“自强不息”精神最悲壮也是最光辉的实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东大师生坚持教学科研,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用行动诠释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流亡办学使得学校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读书救国”成为共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也愈发突出。这一时期,学校的精神传统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和升华。

建国后的发展与积淀(1949-1993年)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49年,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了沈阳工学院,1950年定名为东北工学院,隶属冶金工业部。尽管校名变更,但学校继承了原东北大学的校址、部分师资和工科主干学科。在这一时期,学校为新中国重工业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冶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学校的工学特色和注重实践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虽然正式的校训尚未公布,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所代表的精神内核,已经通过校风、学风和一代代教师的言传身教,成为广大师生潜移默化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校训的正式确立与弘扬(1993年至今)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学校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复名不仅是名称的恢复,更是对学校深厚历史底蕴和精神传统的回归与弘扬。在此背景下,正式确立一个能够高度概括学校近70年办学精神、指引未来发展的校训,成为一项重要工作。经过广泛的讨论和慎重的研究,学校最终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这八个字确定为官方校训。这一选择具有深远的意义:

  • 历史传承: 它精准地捕捉了从建校、流亡到复兴整个历史过程中一以贯之的精神主线。
  • 文化自信: 它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 未来导向: 它为学校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清晰的价值指引和行为规范。

自此,“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被广泛镌刻于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上,写入校歌,融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仪式,并通过课程思政、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深入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成为全体东大人共同尊奉的信条。

校训在东北大学发展中的具体体现与当代价值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实践的结合。在东北大学不同的发展阶段,“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都以具体的形式得以生动展现,并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中的体现

东北大学素有“中国冶金行业的黄埔军校”之称,在我国冶金、材料、自动化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本身就是校训精神的体现。

  •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从为国家钢铁工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到参与超级钢、国产CT、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前沿领域的攻关,东大科研人员始终秉持“自强不息”的信念,勇于挑战尖端科技,打破国外垄断。
  • 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 学校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大学科技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正是“知行合一”的现代演绎,确保科研工作不仅停留在论文和实验室,更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 攻克“卡脖子”技术: 在当前国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东北大学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积极布局,致力于解决制约国家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再次展现了“自强不息”的时代担当。

在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中的体现

校训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 强化工程实践教育: 学校长期坚持强化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贯彻“知行合一”。
  • 鼓励创新创业: 通过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举办科技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强”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将奇思妙想付诸实践。
  • 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校史是生动的教材。学校通过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讲述流亡办学的故事等形式,将“自强不息”的爱国传统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

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服务中的体现

校训精神渗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 文化符号: 校训石、校训墙等成为校园重要的文化地标,时刻提醒师生铭记学校精神。
  • 校友风采: 遍布海内外的东大校友,在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正是对校训精神的最好诠释。他们中既有学术大师、工程巨匠,也有企业领袖、治国栋梁,他们的成功之路无不闪耀着“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光芒。
  • 服务社会: 学校积极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将知识的力量应用于区域发展,践行服务社会的大学使命,这是“知行合一”在更广阔层面的体现。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深远影响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东北大学的校训具有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激励着学校:

  • 坚持特色发展,在一流大学建设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之路。
  •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 胸怀“国之大者”,将学校的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贡献东大智慧。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这八个字,已经超越了单纯校训的范畴,成为东北大学的文化名片和精神图腾。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学校历经百年风雨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必将继续指引着东北大学在新时代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心的不屈不挠和持续奋进,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升华,唯有将崇高的精神追求与扎实的实际行动完美结合,个人才能成长,学校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28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98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