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贺州学院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贺州学院校名渊源)

贺州学院校名渊源的综合性评述贺州学院的校名渊源,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地域文化烙印、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鲜明的办学定位导向。“贺州”作为校名的核心地理标识,不仅直接指明了学校所处的行政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更承载了该地区作为“三省通衢”的千年古道文明、多民族聚居的丰富文化底蕴以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区位价值。这一命名方式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布局中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典型特征,即扎根地方、服务地方,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而“学院”一词,则精准反映了其作为本科层次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阶段,既是对其办学历史的传承,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升级保留了弹性空间。总体而言,“贺州学院”这一校名是其地理归属、历史沿革、文化使命与办学愿景的高度凝练,是一个兼具稳定性、标识性与前瞻性的名称。其渊源并非源于某个单一事件或人物,而是一个在时代变迁与教育演进中逐步形成、并被广泛认同的综合性结果。


一、 地域渊源:“贺州”作为核心地理标识的深刻内涵

高校的命名往往与其所在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贺州学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贺州”二字是其校名最直接、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这一选择绝非偶然,而是深植于贺州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战略地位之中。

从历史沿革上看,“贺州”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地名。贺州古称临贺、贺县,历史上是中原文化、岭南文化、楚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区域,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通道。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临贺县以来,其行政建置历经变迁,但“贺”这一核心元素得以长期保留。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贺县地区,设立地级贺州市,标志着“贺州”作为一个地级行政区域名称的正式确立。将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正式行政地位的地名作为校名之首,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的区域认同感和历史厚重感。

从文化维度审视,贺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居住着汉、瑶、壮等多个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民族文化,如瑶族盘王节、长鼓舞、客家围屋等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以“贺州”为名,意味着主动承担起了研究、传承、创新和传播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成为守护地方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基地。

从现实发展战略角度考量,贺州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它地处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处,是广西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和东融先行示范区。以“贺州”命名高校,清晰地宣示了学校立足这一战略区位,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办学宗旨。它体现了学校与贺州市“共生共荣”的关系,其发展目标与贺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全力东融大湾区的发展战略紧密对接。

因此,“贺州”在校名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指代,它更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战略于一体的综合性符号,奠定了学校办学的地基与方向。


二、 历史渊源:校名演变与学校发展历程的镜像

贺州学院的现用校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其办学主体历经数十年发展、变迁与升级后的最终成果。其校名的每一次变更,都是学校办学层次、规模和定位发生重大飞跃的标志,清晰地映射出了一条从师范教育到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演进之路。

学校的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43年创建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其后经历了多次搬迁、合并与更名。这一漫长的师范教育时期,为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教师教育底蕴,培养了大批基础教育人才,为桂东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与扩招,学校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型机遇。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前身即包含了平乐师范的传承)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并正式更名为“贺州学院”。

这次更名是一次质的飞跃:

  • 从“师范”到“学院”:名称中“师范”一词的隐去,标志着学校冲破了单一师范教育的办学格局,开始向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型大学转型。
    这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 从“梧州”到“贺州”:学校主校区位于贺州市八步区,使用“贺州”作为校名,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学校的实际所在地,强化了与驻地城市的归属感和联系紧密度,有利于获取地方支持并更好地服务地方。
  • “学院”的定位:采用“学院”而非“大学”,符合当时教育部关于高校命名的规范,准确地体现了学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阶段和办学规模,为其今后的发展留下了符合规律的成长空间。

此后,学校虽未再更改校名,但在“贺州学院”这一名称下,其内涵不断丰富,先后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现了内涵式发展的巨大跨越。校名保持了稳定性,而其承载的办学实力与社会声誉却在持续提升。


三、 文化与社会渊源:校名所承载的期望与责任

一个高校的校名,自诞生之日起,便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来自校内师生、社会各界以及深厚地域文化的多重期望与责任。贺州学院的校名亦然,它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层面有着深刻的渊源。

在文化传承方面,校名使其天然地成为贺州地域文化的研究高地和传播中心。学校依托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等平台,对本地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语言、习俗以及古道文化、矿冶文化、长寿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的挖掘、整理与研究。这些工作之所以能有效开展,与校名所赋予的文化地标属性密不可分。师生们以“贺州学院人”的身份,更自觉、更主动地深入田野乡间,去保护和活化那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使学校成为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

在社会服务方面,“贺州学院”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一份对社会的庄严承诺。它明确告诉区域内的政府、企业和民众,这是一所属于贺州、为了贺州、服务贺州的大学。这种承诺驱动着学校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学校紧密围绕贺州的碳酸钙、金属制品、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健康文旅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开展应用科学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此外,校名也凝聚了师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于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而言,“贺州学院”是他们共同的身份标识和精神家园。这个名称记录着他们的青春奋斗、学术追求和同窗情谊,是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这种由校名凝聚起来的共同体意识,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文化动力。


四、 教育政策与命名规范渊源:宏观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贺州学院校名的确定,还必须置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和高校命名的规范性要求的背景下来理解。它的诞生是时代政策与地方需求相结合的产物。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国家鼓励通过合并、重组、升格等多种形式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特别强调发展面向地方和行业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原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正是这一政策浪潮的体现。而当时教育部对于高校命名有着明确的规定:

  • 地域性原则:提倡使用学校所在地(省、市)名称命名,以明确其服务面向和主管归属。这使得“贺州”取代“梧州”成为必然和规范的选择。
  • 层次区分原则:“大学”与“学院”在学科覆盖、办学规模、科研水平等方面有不同的设置标准。新升格的本科院校通常首先达到“学院”的标准,故采用“贺州学院”的名称完全符合其当时的办学实际和政策要求。
  • 去行业化与综合性趋势:对于由单一行业类院校(如师范、农林、财经)发展而来的多科性高校,鼓励在升格时采用更富综合性的地域名称,以反映其学科拓展的现状与方向。这解释了为何“师范”一词从校名中移除。

因此,“贺州学院”这个校名,严格遵循了国家关于高等学校命名的管理办法,是其能够成功获得教育部批准的前提。它既是对政策的响应,也是学校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对自身身份的一次最准确、最恰当的界定。这个名称为其后续的发展划定了一条清晰的、符合规律的轨迹:扎根贺州,建设应用型学科,逐步提升办学水平,未来在条件成熟时向更高层次的“大学”迈进。

结语

贺州学院校名的渊源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故事。它源于贺州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重要的战略区位,成于学校自身从师范专科到多科性本科院校的历史性跨越,承载着服务地方、传承文化的崇高使命,同时也严格遵循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与命名规范。“贺州”二字,赋予了学校独特的地域身份和 cultural DNA;而“学院”的定位,则标志着其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属性和发展阶段。这个名称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必然,它不仅是一个标识,更是一份蓝图,持续指引着学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征程上稳步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34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54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