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安师大建校背景)

安徽师范大学作为安徽省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端,承载着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其诞生与发展与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文化复兴的社会思潮紧密相连。1928年,在安徽省政府推进本省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弥补师范教育空白的背景下,学校于当时的省会安庆创建,初名省立安徽大学。这一举措不仅响应了国家“教育救国”的号召,也契合了当时社会对培养新型师资、推动地方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在随后数十年的变迁中,学校数次更名、迁址,历经抗战西迁、院系调整等重要历史阶段,最终于1972年定址芜湖并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这一过程深刻折射出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在动荡社会环境中坚韧求存、在时代变革中不断调整定位的典型轨迹。该校始终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教育人才与学术骨干,成为推动区域文化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建校背景与历史渊源

安徽师范大学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阶段。彼时,中国正处于旧制度瓦解与新思想涌入的关键时期,教育被视为救国之根本。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兴办学堂成为改革重点;至1920年代,北洋政府及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均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特别是师范教育,被视为培育新国民、传播现代知识的重要途径。安徽省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文化省份,自古文风鼎盛,但在高等教育领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直至20世纪初,安徽尚未有一所完整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师资极度匮乏,严重制约了地方教育和社会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皖籍知识分子和社会贤达积极呼吁创办本省大学。1921年,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刘文典等人率先提出筹建“安徽大学”的倡议,但因经费短缺、政局动荡等原因未能实现。直至1928年,安徽省政府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重启高校建设计划,决定在省会安庆筹建省立安徽大学,并率先设立文法学院和师范学院,后者成为安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这一决策不仅填补了安徽省高等教育的空白,更标志着地方教育体系向现代化迈出关键一步。


二、创校过程与早期发展(1928—1949)

1928年4月,省立安徽大学在安庆正式成立,由现代著名学者刘文典担任首任预科主任(后为文法学院院长),程演生、何鲁、杨亮功等一批知名学者相继参与筹建和教学管理。建校之初,学校设文、法、理三科,其中文科下设教育系,成为师范教育的雏形。1930年,学校更名为省立安徽大学,逐步扩展为具有文、法、理、农、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被迫西迁。先后辗转于湖北汉口、湖南长沙、四川重庆等地办学,途中师生流失严重,图书仪器损毁巨大,但教学与研究活动仍未中断。1939年,学校在立煌(今金寨县)复课,并于1941年增设师范专科,进一步明确师范教育方向。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回迁安庆,逐步恢复原有规模。

这一时期学校的办学特点包括:

  • 以“教育救国”为宗旨,注重国文、历史、教育等基础学科建设;
  • 强调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培养兼具教学能力与研究素养的人才;
  • 依托皖江文化底蕴,推动地方文化整理与教育改革研究。


三、院系调整与师范定位的确立(1949—197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大规模调整。1952年,原省立安徽大学部分系科调入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师范相关科系与安徽学院合并,组建安徽师范学院,校址仍设在安庆。此次调整标志着学校由综合性大学转变为以师范教育为主的高等学府。

1954年,学校迁至芜湖市,与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合并,进一步扩大师范教育规模。1960年,更名为皖南大学,学科范围有所扩展,但仍以师范教育为核心。这一时期,学校逐步形成了文科以文史教育为主、理科以数理化为重点的办学格局,并成为安徽省中学师资培养的主要基地。

在1966年至1970年的特殊时期,学校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但仍坚持办学。1970年,皖南大学与安徽工农大学合并,成立安徽师范大学,校名沿用至今。这一阶段的变化体现了新中国对师范教育体系的重构与强化,也反映出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所做的调整。


四、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1978—2000)

1978年改革开放后,安徽师范大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学校在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迅速重建教学秩序,扩大招生规模,并逐步增设非师范专业。1980年代,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等传统优势学科获得硕士点,科研实力显著提升。

1990年代,学校积极响应“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先后成立经济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新院系,逐步形成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于此同时呢,学校加强对外交流,与多所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师资队伍和学术研究的国际化。

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包括:

  • 建成安徽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基地;
  • 在徽学、中国古代文学、生态学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
  • 完成从单一师范院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五、新世纪以来的创新与拓展(2000至今)

进入21世纪后,安徽师范大学进一步明确“立足安徽、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持续推进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05年,学校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3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获得更多政策与资源支持。

学校在保持师范教育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积极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如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

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方面,学校积极挖掘和整理安徽地域文化资源,尤其在徽州文化、江淮民俗研究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于此同时呢,通过附属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教育帮扶计划等途径,持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六、历史贡献与社会影响

安徽师范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安徽高等师范教育的奠基者,学校培养了数十万名毕业生,其中绝大多数投身教育事业,成为安徽省中小学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许多杰出校友成为特级教师、教育管理者或教育研究专家,显著提升了地方教育水平。

学校在学术研究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徽学研究中心被誉为中国徽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古代文学、中国史、生物学等学科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一批学者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产出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相关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学校在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开展城乡教育支援计划、文化下乡活动、政策咨询项目等,学校深度融入地方发展,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七、结语

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史是一部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紧密相连的历史。从1928年在安庆创校,到抗战时期的西迁办学,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与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学校始终坚守师范教育初心,顺应时代需要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其历程不仅反映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演进路径,也体现了地方高校在国家与区域互动中的定位与作用。面向未来,安徽师范大学将继续秉承“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特色,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服务社会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081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33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