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厦门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厦大校训及历史)

关于厦门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一句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崇高精神追求的箴言。这八个字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分别源自中国古代两部最为重要的经典——《周易》与《礼记》,其本身便蕴含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对个人修养与理想社会的深刻思考。校训的确立,与厦门大学的创校历史紧密相连,直接反映了校主陈嘉庚先生的救国宏愿和首任校长林文庆博士的教育理念。在民族危难、国势衰微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复兴民族的中坚力量。
因此,“自强不息”强调的是个体乃至民族在逆境中应具备的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种动态的、不懈奋斗的过程。而“止于至善”则指明了奋斗的终极方向与最高境界,它追求的并非一时的成就,而是道德与事业上尽善尽美的永恒目标,体现了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二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以“自强不息”为方法和路径,以“止于至善”为目标和境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近百年来,这则校训早已深深融入厦大的血脉,成为一代代厦大人独特的精神标识,激励着他们在学术钻研、事业发展与人格塑造上不断追求卓越,它不仅是厦门大学立校之基、兴校之魂,更是其被誉为“南方之强”的精神内核所在。其历史,就是一部厦大人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不断追求进步与光明的奋斗史。


一、 校训的文本溯源与深刻内涵

要深刻理解厦门大学的校训,必须首先追溯其文本源头,剖析其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所承载的千钧重量。

“自强不息”四字,语出《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宇宙运行的壮阔图景:天道刚健,周而复始,永不停歇。君子观此天象,应效法天道,刚毅坚卓,奋发图强,永不怠惰。这是一种源自宇宙观的宏大生命动力,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主动的、持续不断的向上力量。对于个人而言,它要求克服惰性,不断学习、进步和完善;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它倡导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自立自强。在厦门大学创校之初,中华民族正内忧外患,积贫积弱,“自强不息”的呼唤恰如一声惊雷,旨在唤醒学子们的民族意识与担当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来改变个人和国家的命运。

“止于至善”四字,则源自《礼记·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在此既指博大的学问,也指成就大人之学的根本道理。所谓“止于至善”,朱熹注释为“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即追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并坚守不移。它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抵达的终点,而是一个永恒的、需要无限接近的理想目标。它涵盖了道德、学问、事功等各个方面:在品德上,要追求至高无上的善良与正直;在学问上,要探求真理的终极奥秘;在事业上,要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这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强烈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倾向,为“自强不息”的奋斗过程设定了崇高的价值导向。

将“自强不息”与“止于至善”并联作为校训,构成了一个极其精妙而完整的逻辑闭环:

  • 它指明了动力与目标的关系:“自强不息”是实现的根本动力和必要手段,没有持之以恒的奋斗,一切理想都是空谈;“止于至善”是奋斗的终极指向和价值归宿,没有崇高目标的引领,奋斗可能迷失方向。
  • 它体现了过程与境界的统一:“自强不息”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永不停止的过程;而“止于至善”则描绘了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静态的完美境界。过程服务于境界,境界引领着过程。
  • 它融合了务实与理想的品格:“自强不息”是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是“南方之强”坚韧务实的体现;“止于至善”是仰望星空的理想情怀,是厦大人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精神灯塔。

这八字校训,因而不仅是一所大学的训诫,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和民族精神的凝练表达。


二、 校训确立的历史背景与创校初衷

厦门大学校训的诞生,与它的创建史血脉相连,深深烙印着时代的风云与创校者的宏愿。

时代背景:教育救国的浪潮。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之中。一批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积弱根源在于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
因此,“教育救国”成为当时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便是这一思想的坚定实践者。他目睹国难深重,坚信“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毅然决定将其在东南亚经商所得的巨额财富,倾注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厦门大学的创办,正是他实现“振兴中华”理想的核心举措。

陈嘉庚的创校宏愿。1919年,陈嘉庚在上海发起筹办厦门大学的演讲中,慷慨陈词:“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其赤诚的爱国之心与坚定的自强信念溢于言表。他创办厦大,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能够担当复兴民族大任的高级专门人才,改变福建乃至中国教育落后的面貌。
因此,他希望这所大学从一开始就要有高远的追求和坚韧的品格。这种“不甘人下”、“及身不达,尚有子孙”的精神,正是“自强不息”最生动的注脚。

林文庆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校训的最终确定。厦门大学的首任校长林文庆博士,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他接受陈嘉庚先生的邀请,放弃优渥的生活,投身于厦大的建设。林文庆校长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主张“发扬国学,吸收世界文明”,力图将现代大学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结合。在他主持校政期间,极为重视学生的品格教育。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开学典礼上便公布了校训(一说为当时提出的办学宗旨或精神,后逐步明确为校训),即“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一选择,完美地契合了陈嘉庚先生的救国初心和林文庆校长的治校理念。它将现代大学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使命,与儒家传统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培养路径融为一体,为这所诞生于海疆前沿的大学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石。


三、 校训在厦大百年发展史上的体现与传承

自1921年建校以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于厦门大学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初创与内迁:烽火中的坚守(1921-1945)。厦大创办不久,便面临经费短缺和战乱的严峻考验。30年代,陈嘉庚的企业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濒临破产,但他仍坚定地表示:“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极致体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厦大被迫内迁闽西长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萨本栋校长带领全体师生,在物质匮乏、敌机轰炸的险境中,坚持教学科研,弦歌不辍。学校在长汀时期反而声誉鹊起,被誉为“加尔各答以东最完善的大学”,这正是在国难当头时,厦大人将“自强不息”化为实际行动,追求“至善”学问的辉煌典范。

建国后的成长:服务国家的担当(1949-1977)。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积极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在学科建设上,一批优势学科如经济学、化学、海洋科学、法学等蓬勃发展,体现了在学术上“止于至善”的追求。特别是在面对海峡两岸对峙的前线位置,厦大人坚守岗位,克服困难,为国家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特殊的“自强”品格。以王亚南校长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翻译和研究《资本论》,陈景润在数学领域勇攀高峰,都是校训精神在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的腾飞:追求卓越的征程(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为厦门大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抓住机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21世纪,厦门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从建设美丽校园到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厦大人始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开拓进取,以“止于至善”的标准衡量成就。
例如,在海洋环境研究、宏观经济研究、东南亚研究、化学化工等领域,厦大都形成了特色和优势,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四、 校训对厦大校园文化及学子精神的塑造

校训绝非悬于墙上的空洞口号,它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厦门大学的方方面面,塑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学子风貌。

物质文化的象征。在厦大的校园里,校训无处不在:

  • 它被镌刻在学校正大门、主楼群等标志性建筑上,时刻提醒师生不忘根本。
  • 校歌中唱道:“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歌词完美诠释了校训精神,在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响起,激荡人心。
  • 学校的校徽、纪念品、宣传材料上,校训都是核心元素,成为厦大的视觉识别符号。

行为文化的导向。校训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日常行为准则:

  • 在学风上,厦大素有“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这正是“自强不息”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学子们沐浴着“穿西装、戴斗笠”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在“最美校园”中沉心静气,刻苦钻研。
  • 在师德上,一代代教师以身作则,如鲁迅先生曾在厦大任教,其批判与奉献精神影响深远;许多教授深耕讲台和实验室,淡泊名利,追求真理,践行着“止于至善”的学术理想。
  • 在公益活动上,厦大学子积极投身支教、环保、志愿服务等,将“止于至善”的爱心推己及人,服务社会。

精神文化的内核。最终,校训内化为了厦大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 “南方之强”的坚韧:这不仅指地理方位,更是一种文化性格——低调务实、坚韧不拔、包容开放。这种“强”,是“自强不息”淬炼出的内在力量。
  • “感恩与奉献”的情怀:深受校主陈嘉庚无私精神感召,感恩文化深植于心。毕业生普遍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各行各业敬业奉献,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正是“止于至善”的当代实践。
  • “海纳百川”的胸怀:面朝大海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对外交流史,塑造了厦大开放包容的品格,这与校训中不断超越自我、追求至高境界的精神是相通的。


五、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永恒意义

在当今快速变化、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与永恒意义。

对个体成长的指引。对于每一位在校学生和校友而言,校训是立身行事的人生座右铭。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需要“自强不息”的毅力来持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避免被时代淘汰。在价值多元、诱惑增多的社会环境中,需要“止于至善”的定力来坚守道德底线,明确人生方向,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它鼓励人们不满足于现状,勇于突破自我,同时又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对卓越的执着。

对大学发展的鞭策。对于厦门大学本身,校训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遵循。“双一流”建设是一场激烈的国际竞争,唯有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敢于拼搏,勇于创新,才能在高手如林的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于此同时呢,“止于至善”要求大学不能仅仅追求排名和指标,更要回归育人本质,追求真理,创造新知,服务人类福祉,担当起引领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

对民族复兴的呼应。当前,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这一伟大事业,需要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具备“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建设现代化强国。
于此同时呢,复兴不仅是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更是文明的复兴,需要在精神文化层面达到新的高度,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正与“止于至善”的宏大愿景深度契合。厦门大学的校训,由此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再次紧密相连。

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源于古典,成于忧患,行于百年,光大于当代。它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史诗,是一代代学子的心灵灯塔,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心的不息动力;真正的卓越,在于对完美境界的无限趋近。这八字箴言,将继续鼓舞着所有厦大人,在未来的岁月里,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104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19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