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桂林信科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的校训——“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是一句源远流长、内涵深邃的箴言。它并非现代创造的口号,而是直接溯源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论语》,体现了学院深厚的人文底蕴与高远的价值追求。这八字校训,凝练了学院对于人才培养的根本理念:既要追求广博的学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旨在培养德才兼备、文理兼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博学”是基础,强调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鼓励学生探索未知,勇攀科学高峰;“约礼”是根本,强调品格的塑造与行为的准则,引导学生明德向善,担当社会责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院立德树人的核心框架。其历史虽不似百年老校般历经漫长岁月的直接演变,但其精神根源却跨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与孔子倡导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学院将这一古典智慧作为立校之本,既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回归,也是在信息科技时代背景下,对人才培养中可能出现的重技轻德、工具理性膨胀等倾向的一种自觉匡正与价值引领。这使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的校训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具备了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桂林信息科技学院校训的深度阐释与历史溯源


一、 校训的文本溯源与经典释义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的校训“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直接出自《论语·雍也》篇。原文记载了孔子对其弟子颜回的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对君子修养的期许:“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应当广泛地学习文献知识,再用礼制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也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对校训进行逐字逐句的深度解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 “博学”:此处的“学”不仅指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包括对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各类知识的广泛涉猎与深入钻研。“博”强调的是一种开放的胸襟、探索的精神和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在当代高等教育语境下,“博学”对应的是通识教育、跨学科融合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要求学生不能局限于狭窄的技术领域,而应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综合素养。
  • “于文”:“文”在古代含义丰富,既指文献典籍、文化知识,也引申为文明、文采。孔子所处的时代,“文”主要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在今天,它则泛指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学院名称中的“信息科技”正是现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前沿科技知识的追求。
  • “约之以礼”:这是校训的精髓与落脚点。“约”是约束、规范之意。“礼”在孔子时代是维系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制度礼仪。其核心精神是“敬”与“和”,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现代社会,“礼”的内涵已演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个人内在的诚信、仁爱、责任等品质。“约之以礼”意味着,所学的知识必须用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来引导和约束,使知识成为造福社会、完善自我的力量,而非谋取私利或危害社会的工具。
  • “弗畔”:即不背离道义、不偏离正途。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培养出的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始终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

因此,校训的精髓在于揭示了“学”与“德”、“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它告诫师生,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完善与道德的升华。


二、 校训确立的背景与时代意义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作为一所以信息技术为特色和优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择这样一句古老的儒家格言作为校训,具有深刻的现实考量与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这是对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深刻回应。大学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世界的今天,学院清醒地认识到,单纯的技术教育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一个合格的信息科技人才,不仅需要精湛的编程能力、扎实的网络知识、创新的算法思维(博学于文),更需要具备信息伦理、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家国情怀(约之以礼)。否则,技术可能被滥用,甚至带来隐私泄露、网络犯罪、社会不公等严峻问题。校训正是对这种潜在风险的预警和价值引导。

这是对应用型高校发展路径的独特诠释。应用型大学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约之以礼”中的“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职业操守和行业规范。学院通过校训向学生传递明确信号:未来的工程师、程序员、网络工程师们,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尊重知识产权,保障数据安全,以技术增进人类福祉为己任。这种内化于心的“礼”,将成为学生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这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引领。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学院营造了一种崇尚学习、尊重知识、严守纪律、彬彬有礼的校园氛围。它体现在教师的诲人不倦和严谨治学上,体现在学生的勤奋刻苦和文明举止上,也体现在校园的管理服务和环境建设中。这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每一位师生,形成独特的校风学风。

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院没有生搬硬套古典词句,而是将其精髓与信息时代的特征紧密结合,赋予了这句古语新的生命力。它表明,传统的智慧完全可以与现代科技教育相得益彰,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思想资源。这种文化自信的彰显,也使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在众多同类院校中树立了独特的精神标识。


三、 校训的精神内核与教育实践

校训绝非悬于墙上的空洞口号,而是渗透在桂林信息科技学院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其精神内核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 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学院致力于构建“博学”与“约礼”并重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开设大量人文社科、艺术素养类通识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实现“文理渗透”。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职业发展教育贯穿始终,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 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校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自身要做到“博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追踪学术前沿;同时更要“约礼”,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成为学生求学路上的“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
  • 在学生管理与服务上:学院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礼”的现代体现),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
    于此同时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学术讲座、科技竞赛、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博学”的平台,并在活动中融入规则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实现“约礼”于无形。
  • 在校园环境营造上:从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到实验室的开放管理,从校园网络的文明使用到公共空间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对知识的尊重(博学)和对秩序的遵守(约礼)。校训精神物化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之中。


四、 校训的跨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一校训的价值,并不会因为技术的迭代和时代的变迁而褪色,反而会愈发彰显其前瞻性和永恒性。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和治理难题。技术越是强大,就越需要强大的道德约束和价值引领。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的校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这一时代脉搏。它提醒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在追求技术极致(博学)的同时,必须时刻反思技术的边界、后果和意义(约礼),确保科技发展始终沿着服务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正确轨道前进。

面向未来,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将继续深化校训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可以预见,学院将进一步:

  • 强化“新工科”建设与人文社科的深度融合,探索设立科技伦理、工程伦理等相关课程,将“约之以礼”的要求具体化、课程化。
  • 鼓励师生围绕信息社会的重大伦理、法律、社会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产出既有技术深度又有人文温度的成果。
  •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传播这一融汇了东方智慧的教育理念,为解决全球性的科技伦理问题贡献“桂信科”方案。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全体师生共同的精神坐标。桂林信息科技学院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训,不仅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和文化品格,更承担起在信息时代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技术能力与道德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这八字箴言,如同一座灯塔,将继续指引着一代代桂信科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在道德的星空下砥砺前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469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14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