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其他

安顺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安顺民职技校)

安顺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安顺民职技校”)是贵州省安顺市一所以培养少数民族技能人才为核心、深度融合民族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院校。学校依托安顺市“黔之腹、滇之喉”的区位优势,紧密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以民族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技术、智能制造为支柱的专业体系。近年来,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民族文化传承”的双轮驱动模式,累计为区域输送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65%,成为西南地区民族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

学校概况与核心定位

安顺民职技校始建于1984年,前身为安顺地区农业职业技术学校,2018年经省级评估认定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占地278亩,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设有民族工艺美术、现代农艺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等6大专业群,其中民族服饰设计与工艺屯堡文化研学服务两个专业被教育部列为“民族地区特色专业建设试点”。截至2023年,学校与贵州航空工业集团、黄果树旅游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个,形成“校企双元育人”长效机制。

指标2020年数据2023年数据增长率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5820人8350人43.5%
少数民族学生占比61.2%67.8%+6.6%
校企合作企业数量42家78家81.0%

专业布局与产教融合实践

学校专业设置深度对接安顺“大旅游、大生态、大数据”产业布局,重点打造三大特色专业集群:

  •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涵盖民族服饰设计、屯堡雕刻、蜡染工艺等方向,与安顺文投公司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开发《屯堡地戏数字建模》《苗族银饰CAD设计》等课程。
  • 现代农业技术集群:针对喀斯特地貌农业特点,开设山地农机操作、食用菌栽培技术等专业,联合贵茶集团建立“茶园无人机运维”实训项目。
  • 智能制造服务集群:依托安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业机器人编程等专业,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专业类别重点专业示例民族文化融合度对应产业
民族文化创意民族服饰设计与工艺★★★★★文旅文创产业
现代农业技术山地农业机械操作★★☆☆☆生态特色农业
智能制造服务新能源汽车维修☆☆☆☆☆先进制造业

师资结构与教学创新

学校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高校访学+企业顶岗”模式培养骨干教师。截至2023年,教职工总数达386人,其中:

  •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2.7%(含特聘民间工艺大师12人)
  • “双师型”教师占比:68.9%(持有职业技能证书)
  • 企业兼职教师库:收录技术骨干146人,覆盖雕刻、蜡染、无人机操作等领域
教师类型人数占比代表人物/成果
非遗传承人教师123.1%杨昌隆(省级蜡染非遗传承人)
企业技术导师9825.4%张明(吉利汽车高级技师)
博士/硕士学历教师8722.5%王丽华(贵州民族大学文旅规划博士)

学生发展与社会服务

学校构建“升学+就业+创业”三维发展通道,2023届毕业生去向呈现以下特征:

  • 直接就业率:64.8%(本地文旅企业吸纳占比41%)
  • 高职升学率:28.3%(对口升入贵州民族大学等院校)
  • 创业扶持:7.9%(重点支持民族手工艺电商项目)
年度就业对口率平均起薪(元)典型就业单位
202172.3%3850黄果树旅游集团
202276.1%4120贵州苗之神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202379.8%4380安顺无人机植保联盟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近三年累计开展民族技艺培训1.2万人次,其中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定制“蜡染+民宿管理”培训项目获央视报道。与安顺学院共建“民族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完成屯堡木雕、苗族芦笙舞等12项非遗数字资源库建设。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和职教改革深化,安顺民职技校需突破三大瓶颈:一是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难度,二是山区县市生源质量波动问题,三是智能化实训设备投入压力。但伴随《贵州省职业教育“技能贵州”行动计划》实施,学校在民族文化产教联合体建设、东西部协作帮扶机制下,有望进一步巩固“民族特色+产业适配”的竞争优势,为西南民族地区职教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1621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