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科技职业学院绵阳校区(以下简称“学院”)坐落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四川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紧密围绕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办学理念,形成了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为特色的专业体系。校区占地800余亩,现有在校生规模超1.2万人,开设40余个高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达40%。学院依托绵阳科技资源优势,与长虹、九洲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绵阳工业学校,2001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14年整体迁入现址。作为绵阳市属高校,学院始终以“服务地方产业升级”为使命,聚焦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领域,构建了“专业群+产业学院”的育人模式。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
2001年 | 升格为高职院校,首批开设机械、电子类专业 |
2014年 | 新校区投入使用,启动省级示范校建设 |
2020年 | 入选“双高计划”培育单位,建成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学院现设智能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形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两大专业集群。其中,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与京东方、中国重汽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
专业类别 | 省级重点专业数 | 校企共建专业比例 |
---|---|---|
电子信息类 | 5 | 80% |
装备制造类 | 4 | 75% |
现代服务类 | 3 | 60% |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能力
学院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累计企业实践超6个月。现有教授42人、副教授156人,其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达78%。近三年横向课题经费年均增长25%,与长虹集团联合开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职称 | 42 | 4.2% |
副高职称 | 156 | 15.6% |
双师型教师 | 680 | 68% |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院推行“三阶递进”培养模式:首年夯实理论基础,次年开展项目化教学,第三年顶岗实习。2023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9%,本地就业占比62%,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行业。
指标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初次就业率 | 94.7% | 95.3% | 96.1% |
专业对口率 | 82% | 85% | 89% |
本地就业比例 | 58% | 60% | 62% |
五、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学院与华为共建“ICT学院”,引入企业认证课程;与京东方联合设立“显示技术产业学院”,实现设备共享、师资互派。近五年累计接受企业捐赠价值超3000万元,共建校外实训基地47个。
- 与长虹合作开发《智能家电运维》课程包
- 为九洲集团定制培养5G通信技术人才320人/年
- 联合绵阳科创园区建立“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
六、校园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校区建有总面积3.2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配备工业机器人、航空模拟舱等先进设备。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实现5G网络全覆盖,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12套。
设施类型 | 数量 | 投资额(万元) |
---|---|---|
省级实训基地 | 3 | 2800 |
校企共建实验室 | 18 | 1500 |
虚拟仿真中心 | 2 | 800 |
七、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学院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1.2万人次,为绵阳市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到账经费逾500万元。组建“蜀风剧社”传承川剧文化,开发羌绣、蜀锦等非遗技艺选修课。
- 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累计培训4300人
- 为北川羌族自治县提供电商扶贫技术支持
- 组织师生参与涪江流域生态保护志愿服务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和技术迭代压力,学院存在高端人才引进难、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等问题。未来将重点推进“三个转型”: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教育转型,从单一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从区域性院校向国际化应用型高校转型。
历经二十余年发展,西南科技职业学院绵阳校区已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通过深度对接区域产业链构建专业体系,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双高计划”深入推进,学院有望成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为绵阳建设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和科技创新示范区提供更强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