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绵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绵阳航空职院评价)

绵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绵阳航空职院评价)

绵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西南地区航空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依托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区位优势和航空产业资源,形成了鲜明的“航空+智能制造”办学特色。学校始建于1952年,历经多次转型,2006年升格为高职院校,现隶属于四川省人民政府,是全国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以航空装备制造、维修及服务为核心,构建了覆盖航空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

绵	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

硬件设施方面,学校拥有价值超3亿元的航空实训设备,包括波音737-300飞机拆解实训平台、航空发动机维修实训中心等,实训条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5%,其中不乏国家级技能大师和航空企业技术骨干。近年来,学校在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数量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尤其在飞机维修、无人机应用等赛项中表现突出。

区域经济支撑方面,绵阳作为国防科工重镇,聚集了200余家航空航天企业,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产教融合资源。学校与中航工业集团共建的“航空精密加工协同创新中心”,年均承接企业技术攻关项目30余项,技术成果转化率超过40%。此外,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南亚多国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留学生规模年均增长15%。

综合来看,该校在航空类高职教育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其“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和“工匠精神”培养体系,为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随着航空产业智能化升级加速,学校在人工智能与航空制造交叉领域的专业布局仍需深化,国际化师资引进和科研创新能力亦有提升空间。

一、学校概况与历史沿革

时间 重大事件 发展成果
1952年 建校(原名川北机械工业学校) 机电类中专教育起步
2002年 申办高职院校 获批四川省首批高职试点单位
2018年 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获中央财政专项支持1.2亿元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设有航空装备维修工程学院、飞行器制造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开设航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电子设备维修等23个专科专业。其中,航空发动机装配与试车无人机应用技术为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覆盖民航维修、军用装备、通航服务等领域。课程体系采用“岗位能力+职业认证”双轨制,引入CCAR-66R3等国际航空维修标准,学生毕业时可同步获取民航局颁发的《维修人员基础执照》。

专业类别 代表专业 核心课程
航空维修类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 飞机结构修理、航空电气系统、涡扇发动机维护
制造类 飞行器制造技术 数控加工编程、飞机铆接工艺、复合材料成型
信息技术类 航空电子信息技术 航空通信导航、机载计算机应用、无人机飞控系统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58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490人。团队中包括全国技术能手5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另有来自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的兼职教授27人。教学资源方面,建有航空发动机高原环境模拟实验室飞机液压系统虚拟仿真中心等18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数字资源库存储量达12TB,涵盖航空标准数据库、故障案例库等。

师资类型 人数 占比
正高级职称 145 25.0%
副高级职称 128 22.1%
企业兼职教师 86 14.8%

四、就业质量与升学通道

学校毕业生主要进入中航工业、中国商飞、民航西南管理局等单位,2022届就业数据显示,民航系统入职率达67.3%,平均起薪6800元/月。升学方面,每年有15%左右学生通过“专升本”进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本科院校,其中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升学率高达42%。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与空军装备部联合开展的“士官定向培养计划”,年均输送技术士官80余人。

指标 2021届 2022届
总体就业率 95.8% 96.5%
对口就业率 89.2% 91.7%
雇主满意度 93.4% 94.1%

五、产教融合与科研转化

学校与中航工业集团共建的“航空精密加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累计承担企业横向课题47项,研发经费超3000万元。例如,为某型战斗机研发的钛合金结构件热成形工艺,使零件减重12%并提高疲劳寿命30%。近三年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其中“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系统”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学校牵头成立的“成渝航空职业教育联盟”,吸纳了56家上下游企业,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12个。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学校与德国汉莎航空技术培训公司合作开展“飞机维修工程师”订单培养,采用AHK认证课程体系;与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共建的“航空复合材料联合实验室”,已完成热带气候防护涂层等3项技术输出。留学生规模从2018年的42人增至2022年的187人,生源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4国。2022年获批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基地”,年培训境外技术人员超300人次。

七、校园文化与学生发展

学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设立航空特色社团12个,其中“蓝天”航模队在全国赛事中获团体冠军4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职咨询师8人,年均干预危机事件17起。资助体系覆盖奖学金、助学金等21个项目,2022年发放各类补助1200万元,惠及学生9800人次。创新创业方面,“航创空间”孵化基地累计培育项目43个,其中“智能机场行李分拣系统”获全国“互联网+”大赛银奖。

八、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学校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航空产业智能化转型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更高要求,现有专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方向的课程占比不足30%;二是高端实训设备更新周期(平均5.8年)难以匹配行业技术迭代速度。未来发展将聚焦三个方向:深化与商飞四川公司的“大飞机学院”共建项目,争取参与国产民机配套技术研发;建设航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引入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拓展国际产能合作,在东南亚共建“海外航空技术服务站”。

总体而言,绵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和产教融合优势,在航空装备制造、维修人才培养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模式和“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为区域航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办学方面持续发力,以应对全球航空产业链重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