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新都公办职业学校(新都公办职校)

新都公办职业学校(新都公办职校)

新都公办职业学校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始终秉持“产教融合、技能立校”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超4000人,开设18个紧贴产业需求的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达60%。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升级,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企业满意度达88%,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在区域产业链中,学校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年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200人,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人才引擎。

新	都公办职业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85年创立的新都技工学校,201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公办职业学校。建校40年来经历三次重大扩建,现校园面积达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办学定位聚焦“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重点培养先进制造、现代物流、数字技术等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与区域内12个产业园区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成果
1985-2005技工学校基础建设期获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称号
2006-2015专业结构调整新增数控技术等6个新兴专业
2016至今职教本科贯通培养试点建成3个省级实训基地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主体专业+拓展方向”的课程架构,设立智能制造学院、数字商学院、现代服务学院三大院系。重点专业实行“1+X”证书制度,将企业认证标准融入教学。近三年新增工业互联网、智慧养老等5个前沿专业方向,淘汰3个传统专业。

专业大类核心专业校企合作企业证书获取率
装备制造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成都重工、海尔工业94%
电子信息物联网技术、集成电路京东方、中电科十所88%
现代服务电子商务、智慧物流顺丰速运、京东西南86%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创新

现有专任教师21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142人。实施“青蓝工程”培养计划,每年选派20名教师赴德国、新加坡研修。创新“模块化教学+项目承包”模式,开发12门省级精品课程,学生技能竞赛获奖量三年增长120%。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年均培训时长
正高级教师2813%60课时
双师型教师14265%80课时
企业兼职导师5626%40课时

四、实训基地与产教融合

投入1.2亿元建设智能制造、智慧商贸两大实训中心,设备总资产值达8700万元。与32家企业共建“厂中校”“校中厂”,其中智能工厂实训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公共实训平台。近三年开展横向课题研究14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超300万元。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六年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提升至89%。升学渠道持续拓宽,职教高考本科上线率从12%增至27%。雇主调研显示,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8个月,三年内晋升主管岗位比例达24%。

六、社会服务与辐射效应

年开展社会培训超1.5万人次,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7项。牵头成立成北职教联盟,吸纳43家企业和9所职业院校。开发乡村振兴特色课程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200人,带动区域产业增收超2亿元。

七、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改革

建成5G+智慧校园,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12套。推行“云课堂”教学模式,疫情期间保障98%课程线上运行。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累计开发数字化教材46部,微课视频总量突破3000分钟。

八、挑战与发展方向

当前面临产业升级加速与教学资源更新滞后的矛盾,高端实训设备更新周期需缩短至5年以内。师资队伍在跨学科教学能力上存在短板,需加强人工智能、绿色制造等新兴领域培训。未来将重点推进职教本科一体化培养,建设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打造西部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学校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已形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在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需进一步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构建更具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