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远县东方职业学校是一所立足县域经济、服务区域发展的综合性职业教育机构。学校以“产教融合、技能为本”为办学理念,开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12个重点专业,形成“升学有路径、就业有保障”的办学特色。近年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优化课程体系,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本地产业人才供给覆盖率达70%,成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优势
威远县东方职业学校创建于2008年,占地150亩,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4200人,教职工246人。学校秉承“厚德强技、知行合一”的校训,构建“基础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维培养体系。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与县域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高度匹配;二是实训设备总值超6000万元,建有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三是与32家规上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订单班覆盖率达65%。
指标 | 2020年 | 2023年 | 增幅 |
---|---|---|---|
在校生人数 | 3200 | 4200 | 31.25% |
实训设备总值 | 4200万 | 6200万 | 47.6% |
企业合作数量 | 24家 | 32家 | 33.3%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三大专业集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等5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模式,前两年完成公共基础平台学习,第三年进入专业方向模块。引入1+X证书制度,覆盖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8个新兴领域,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对口就业率 |
---|---|---|---|
数控技术应用 | 机械制图、数控编程、CAD/CAM | 数控车工中级、加工中心操作工 | 98.2% |
电子技术应用 | 单片机原理、SMT工艺、物联网技术 | 电子设备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 | 96.5% |
电子商务 | 网店运营、新媒体营销、物流管理 | 电子商务师、网络营销师 | 92.7%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通过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学校形成“专家引领、骨干支撑、青年储备”的师资梯队。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2%,硕士以上学历教师38人,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56人。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每年选派30%专任教师赴合作企业顶岗锻炼,近五年累计完成企业项目研发12项,技术改造服务创收超800万元。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年均企业实践时长 |
---|---|---|---|
正高级职称 | 18 | 7.3% | 45天 |
副高级职称 | 76 | 30.9% | 30天 |
双师型教师 | 124 | 50.4% | 60天 |
四、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学校建成“校中厂、厂中校”一体化实训体系,包含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电子商务实战中心等8大实训板块。其中与四川效率源科技共建的芯片检测实训基地,设备投资超1200万元,年培训量达2000人次。创新推行“车间课堂”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纳入教学计划,学生作品合格率从68%提升至92%,企业验收通过率提高40%。
五、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构建“四阶递进”产教融合机制:第一阶段认知实习(第1学期),第二阶段跟岗学习(第3学期),第三阶段顶岗实习(第5学期),第四阶段就业跟踪(毕业后2年)。与海尔集团共建“西南智能制造人才港”,联合开发《智能家居系统集成》等6门定制课程,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的培养模式。近三届订单班学生留任率达89%,平均起薪较普通班高23%。
六、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追踪系统,数据显示:就业学生中72%在县域经济圈内就业,23%进入成渝双城经济圈,5%选择升学。创业率从2019年的3.2%提升至2023年的7.8%,涌现出“威远羊肉汤电商第一店”等典型项目。升学渠道持续拓宽,与四川理工学院等高校共建“3+4”贯通培养项目,本科上线率从12%提升至21%。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1.2万人次,涵盖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承接县政府购买的“工业互联网+”专项培训项目,完成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3200人次。技术开发中心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模具设计、自动化改造等技术服务,近三年技术交易额突破500万元,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7个。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专业集群与未来产业适配度需提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专业建设滞后;二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虚拟仿真实训比例不足30%;三是师资队伍中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匮乏。建议重点推进“三个转型”:从传统技能培养向智能技术教育转型,从单一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从区域职教基地向成渝双城技能人才枢纽转型。
威远县东方职业学校通过十余年发展,已形成鲜明的“扎根县域、服务产业”办学特色。未来需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在专业数字化改造、产教协同创新、国际化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