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眉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眉山市。学院以工科为主,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紧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需求。作为眉山市唯一公办高职院校,其办学定位聚焦“工匠型”人才培养,形成了“校中厂、厂中校”的产教融合特色模式。近年来,学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1+X”证书试点,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74年创建的峨眉机械技工学校,2018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21年获批省级“双高”培育单位。当前办学定位明确:立足眉山、服务成渝、辐射西南,构建“智能制造+现代服务”双轮驱动的专业集群。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发展阶段 |
---|---|---|
1974-2018 | 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职升格 | 基础能力建设期 |
2019-2023 | 获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 td>内涵提升期 |
2024- | 启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 提质培优期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院现设6个二级学院,开设28个高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5个。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模式,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培养方案。
专业群 | 核心专业 | 合作企业 | 证书获取率 |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 | 海尔集团、格力电器 | 92% |
电子信息 | 物联网应用、集成电路 | 京东方、华为眉山基地 | 88% |
现代服务 | 电子商务、智慧养老 | 苏宁易购、万科物业 | 85%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职工46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82%。通过实施“名师工程”“企业工程师驻校计划”,构建了“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师资体系。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教授/副教授 | 161 | 35% | 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
企业兼职教师 | 124 | 27% | 开发实训项目47个 |
博士/硕士 | 295 | 64% | 纵向课题立项58项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院建有总面积4.2万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包含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6大实训中心,设备总值达1.8亿元。与通威太阳能、中车眉山车辆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实现“教室与车间、作品与产品”的双向转化。
五、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构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与成都工业学院开展“3+2”专升本联合培养,与京东、吉利等企业共建订单班。2023年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标准32个,接收学生顶岗实习1263人次。
六、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纵向科研经费达1200万元,承担市厅级项目49项。技术服务中心为本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3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均1.2万人次,获评“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七、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9%,本地就业占比67%。2023年获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奖项42项,“专升本”录取率提升至28%。典型就业企业包括五粮液、京东方、中铁二局等世界500强企业。
八、国际化办学探索
与德国TBI职业教育机构共建“双元制”试点班,引进IHK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开发东盟跨境电商等国际化课程,累计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127人。
四川眉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扎根产业办专业、深化产教促融合”的发展路径,已形成鲜明的区域办学特色。其“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有效破解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但在高端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进一步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位优势,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