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江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是川南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自1985年建校以来,始终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涵盖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三大专业集群。学校现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四川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形成“校企双元育人”特色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创新机制,与华为、京东方等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在四川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稳居前列。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建有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智慧物流实训室等现代化教学空间,配备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价值超3000万元,同时打造“云上二职”数字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库全覆盖。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内江市工业技工学校,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15年整体迁入现址并开启集团化办学新篇章。作为区域产业人才供给核心基地,学校确立“立足成渝经济圈,服务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85-2007年 | 技工学校基础建设期 | 培养初级技工2.3万人 |
2008-2014年 | 中职示范校创建 | 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00万元 |
2015年至今 | 集团化办学转型 | 牵头成立川南职教联盟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专业群+课程模块”弹性架构,重点打造智能装备制造、数字商贸服务、电子信息技术三大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入选教育部“1+X”证书试点。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岗位技能”三级递进模式,开发《智能制造单元运维》《跨境电商实务》等12门校本特色教材。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实训设备价值 | 合作企业 |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 | 1800万元 | 西门子、比亚迪 |
数字商贸 | 电子商务、物流服务 | 800万元 | 京东、菜鸟网络 |
信息技术 | 计算机网络、物联网 | 700万元 | 华为、新华三 |
三、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通过“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学校形成“专家引领+骨干支撑+企业兼职”的复合型师资结构。现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硕士以上学历达45%,聘请企业技术总监、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62人。实施“青蓝计划”师徒结对制度,近三年累计选派87名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参加职业教育研修。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专项能力 |
---|---|---|---|
正高级教师 | 24 | 13% | 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 |
双师型教师 | 152 | 82% | 持有行业资格证书 |
企业兼职教师 | 62 | 26% | 具备5年以上一线经验 |
四、产教融合实践创新
学校构建“厂中校+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与内江高新区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引入威玻新材料等企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行“三段式”学徒培养:第1年校内基础训练,第2年企业跟岗实训,第3年顶岗实习并参与真实项目。近三年产生专利技术5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超200万元。
五、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建立“成长档案+终身服务”跟踪机制,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达4200元/月,较全省中职均值高18%。2023届学生获得省级技能竞赛奖项67人次,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赛项斩获国赛二等奖。升学渠道持续拓宽,与四川理工学院等高校共建“3+2”贯通培养项目,年均输送高职生源300余人。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为长征机床、明泰微电子等企业定制培训方案。承接“天府工匠”国际技能大赛赛区任务,建成可容纳500人的开放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疫情期间开发“云培训”课程包,覆盖电子商务、养老护理等12个领域,服务学员突破8000人次。
七、数字化转型实践
投入8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包含教学诊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室、AI行为分析系统。开发“二职在线”APP集成课程学习、实习管理、就业指导等功能,用户活跃度达92%。建成省内首个中职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动态监测。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专业迭代速度滞后于产业升级、高端实训设备更新资金缺口、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缓慢等挑战。建议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探索PPP模式共建产业学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预警系统,加强与本科院校在工程硕士层面的联合培养。
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内江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已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和区域辐射效应。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深度、国际化合作广度、技术创新服务高度三个维度持续突破,着力打造西部职教改革样板校。通过强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衔接,有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技术技能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