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郫都校区是成都市属公办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基地,坐落于郫都区核心区域,依托国家级开发区资源,构建了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为主的专业集群。校区占地约500亩,拥有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平台,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育人模式。近年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尤其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为区域产业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校区注重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超200项,彰显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郫都校区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成都技工学校,2014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后,逐步形成“根植成都、服务产业”的办学特色。校区定位为“高水平高等职业技术大学”,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求,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双轮驱动模式。
时间阶段 | 关键事件 | 发展成果 |
---|---|---|
1958-2000年 | 技工学校时期,开设机械加工、电工电子等专业 | 培养技术工人超万人,获省级技能竞赛奖项 |
2001-2013年 | 升级为高级技工学校,增设数控技术、模具设计等专业 | 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
2014年至今 | 转型高职院校,建设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 | 立项省级重点专业群,建成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校区现设6个二级学院,覆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产业领域。重点专业与四川省“5+1”现代工业体系高度匹配,形成“底层共享、中层分化、高层互选”的课程架构。
专业群 | 核心专业 | 校企合作企业 | 典型课程模块 |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 | 西门子、富士康、京东方 | 智能产线调试、工业大数据分析 |
电子信息 | 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工程 | 华为、TCL、中电科 | 嵌入式开发、5G通信技术 |
现代服务 | 电子商务、会计 | 京东、顺丰、用友 | 跨境电商运营、智能财税管理 |
三、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校区实施“双百工程”计划,引进行业领军人才与企业技术骨干,构建“教授+工程师”双师团队。截至2023年,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5%,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超70%。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性成果 |
---|---|---|---|
正高级职称 | 68 | 18% | 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2项 |
双师型教师 | 215 | 56% | 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5项 |
企业兼职教师 | 132 | 34% | 参与开发行业标准6项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校区累计投入5.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涵盖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仿真等场景。其中,智能制造实训中心获评“四川省高水平实训基地”。
实训类别 | 设备总值(万元) | 合作企业 | 功能定位 |
---|---|---|---|
智能制造 | 8500 | 西门子、海目星 | 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 |
电子信息 | 6200 | 华为、中电科 | PCB设计与检测 |
虚拟仿真 | 3800 | 腾讯云、阿里云 | 工业互联网平台操作 |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对口就业率达82%,本地就业占比76%。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指标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初次就业率 | 94.6% | 95.2% | 96.1% |
对口就业率 | 79.8% | 81.5% | 82.3% |
升学率(专升本) | 12.4% | 14.1% | 15.6% |
六、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校区与京东方、富士康等企业共建“厂中校”12个,联合开发课程标准36项。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2万人次,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 合作模式创新:与西门子共建“数字化工厂”实训中心,引入真实生产项目教学
- 技术成果转化:近五年横向课题到账经费超3000万元,助力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
- 社区服务延伸:开展家电维修、智能制造科普等公益活动,年覆盖居民超5000人
七、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
践行“德技并修”育人理念,构建“工匠文化+社团活动”素质培养体系。拥有省级优秀社团“机器人战队”、非遗传承基地“蜀绣工坊”等特色品牌。
项目 | 参与人数 | 获奖情况 | 社会影响 |
---|---|---|---|
技能竞赛 | 1200+/年 | 国家级奖项42项 | 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案例 |
创新创业 | 800+/年 | “挑战杯”省级金奖3项 | 孵化学生创业项目56个 |
文体活动 | 全员参与 | 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 承办成都市高职院校运动会 |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和技术变革挑战,校区计划投资2.8亿元建设“工业互联网学院”和“绿色制造研究中心”,预计新增人工智能、新能源装备等专业方向。同时推进“学历证书+X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强化学生多维度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