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南坝职业中学作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始终以“技能立校、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学校依托巴中市“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区位优势,聚焦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文旅服务等领域,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近年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设省级实训基地、推行“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尤其在本地乡村振兴项目中发挥显著作用。然而,受限于区域经济水平与教育资源分配,其在高端设备投入、跨区域合作层次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进一步探索产教协同创新的突破路径。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定位
巴中南坝职业中学始建于1983年,是巴中市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学校以“立足秦巴、服务三农、对接产业”为定位,开设现代农业技术、电子商务、机械加工等12个专业,其中省级示范专业3个。现有在校生4200余人,教职工210人,形成了“中职-高职衔接”的贯通培养体系。
核心指标 | 数据详情 |
---|---|
建校时间 | 1983年 |
校园面积 | 120亩(约8万平方米) |
省级示范专业数 | 3个 |
校企合作企业 | 42家(含5家上市公司)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专业布局紧密围绕巴中市“生态农业、文旅康养、先进制造”三大产业需求。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与通江银耳、南江黄羊等地理标志产业深度联动,开发《食用菌栽培技术》《山地农机操作》等特色课程;电子商务专业则依托“秦巴山货”电商产业园,构建“直播营销+物流管理”课程群。2023年新增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填补区域新能源产业链人才缺口。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合作企业 |
---|---|---|---|
现代农业 | 现代农业技术 | 智能灌溉系统、农产品电商 | 通江银耳科技公司 |
信息技术 | 电子商务 | 直播运营、物流仓储管理 | 京东巴中仓 |
装备制造 | 机械加工 | 数控编程、3D打印技术 | 巴中江淮汽车 |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累计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现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68%。例如,农业技术专业团队包含2名省级“科技特派员”,主持过《秦巴山区特色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横向课题。实训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建有智能温室、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等23个校内基地。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典型成果 |
---|---|---|---|
高级职称教师 | 74人 | 35% |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
双师型教师 | 143人 | 68% | 开发企业定制课程17门 |
企业兼职导师 | 28人 | 13% | 参与教材编写9本 |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校推行“1+X”证书制度,毕业生人均持有2.3本职业技能证书。2023届就业数据显示,本地就业占比67%,主要流向农业合作社、制造业企业;异地就业以成都、重庆为主,岗位集中在电商运营、机械装配等领域。创业率达8.2%,涌现出“秦巴山珍”电商品牌创始人等典型案例。
指标 | 2023届数据 | 近五年趋势 |
---|---|---|
就业率 | 95.6% | 逐年上升1-2% |
本地就业比例 | 67% | 稳定在65-70% |
对口就业率 | 78% | 提升15% |
创业人数 | 342人 | 年均增长12% |
五、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学校与巴中经开区共建“秦巴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联合开展订单班培养,近三年为企业输送技术工人1200余名。培训部年均承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等项目,覆盖超万人次。例如,为本地茶叶企业定制《巴山绿茶加工工艺》培训课程,助力产品标准化生产。
六、学生发展与综合素质
学校构建“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体系。近三年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47项,其中现代农业技术赛项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前三。设立“创客空间”,孵化学生项目如“智能菌棚温控系统”“乡村民宿数字化管理平台”等,部分已投入实际应用。
七、挑战与改进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瓶颈:一是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如新能源汽车专业缺乏智能网联实训场景;二是县域生源质量下滑,优质生源外流至成渝地区;三是横向科研能力不足,产学研项目多集中于技术推广层面。对此,学校计划引入“东部职教集团”结对帮扶,申报省级“双优计划”专项资金,并探索“职教本科”贯通培养试点。
八、区域贡献与战略价值
作为川陕革命老区职业教育标杆,学校支撑了巴中市“乡村振兴人才振兴计划”。近五年输送农业技术骨干2300余人,参与“巴山新居”工程技能培训,助力47个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未来拟建设“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决策咨询于一体的区域性职教高地。
巴中南坝职业中学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已成为推动秦巴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扎根县域、服务三农”的办学实践,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适应性,更探索出欠发达地区职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随着新一轮职教改革推进,学校有望在数字化转型、跨区域协同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