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遂宁技术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城市——遂宁。学院以“立足产业、服务区域、产教融合”为办学定位,紧密对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地方支柱产业,构建了“工科为主、多学科协同”的专业体系。截至2023年,学院占地800亩,在校生规模突破1.2万人,拥有省级重点专业3个、实训基地5个,与京东方、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特色育人模式。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2015年成立的遂宁职业技术培训学校,2019年经省级评估升格为高职院校,2021年获批“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办学定位聚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创新服务”,提出“双核驱动”战略: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另一方面强化科研反哺,设立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科研平台,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生态体系。
关键节点 | 时间 | 成果 |
---|---|---|
升格高职院校 | 2019年 | 获教育部备案,首批开设6个专业 |
省级“双高”建设 | 2021年 | 入选四川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名单 |
产业学院签约 | 2023年 | 与京东方、蜂巢能源等共建3个产业学院 |
二、地理区位与校园建设
学院位于遂宁市河东新区科教产业园,地处成渝1小时经济圈核心地带,毗邻成都东部新区、重庆科学城。校园规划遵循“智慧生态”理念,建有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数字商贸虚拟仿真基地等核心设施,其中工业机器人实训室配备价值超千万元的工业级设备。2023年启动二期工程,新增产教融合大楼2.4万平方米,预计新增实训工位1200个。
指标 | 数据 | 对比(全省高职均值) |
---|---|---|
占地面积 | 800亩 | 650亩 |
实训设备值 | 1.8亿元 | 1.2亿元 |
校企共建基地数 | 15个 | 8个 |
三、院系架构与专业布局
学院设智能制造学院、数字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双核心专业群。2023年招生专业达28个,其中省级重点专业涵盖工业机器人技术、大数据与会计、新能源汽车技术等领域。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每年淘汰就业率低于90%的专业,新增区域产业需求迫切的专业,近三年累计撤销3个传统专业,新增人工智能应用等5个新兴专业。
专业群 | 核心专业 | 合作企业 |
---|---|---|
智能制造 | 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 | 比亚迪、普瑞逊 |
数字经济 | 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 | 京东云、用友网络 |
电子信息 | 集成电路、物联网 | 华为技术、京东方 |
四、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现有教职工56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2%。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2022年柔性引进院士工作站团队,开展智能装备关键技术攻关。近五年获省部级教改课题14项,横向课题经费年均增长40%,2023年技术成果转化收益突破500万元。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出版新型活页式教材12部。
五、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构建“岗课赛证”融通培养体系,推行“1+X”证书制度,学生人均获证2.3本。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96.7%,本地就业占比68%,对口率提升至81%。与遂宁经开区联合开展“订单班”培养,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达70%。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47项,其中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
六、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创新“四共八互”合作机制:共建专业、共组团队、共管过程、共享成果,实现人才互培、基地互用、课程互享、文化互融。与京东方共建“光电技术产业学院”,实行“学期分段+岗位轮换”培养模式;与蜂巢能源合作开发“动力电池装调”认证标准。2023年校企联合攻关项目12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七、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
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2万人次,承接遂宁市“工匠杯”技能大赛等赛事。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与德国埃尔福特应用技术大学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开展“2+1”双元制试点。开发国际产能合作课程包,为海外中资企业定制员工培训方案,2023年输出技术服务至东南亚3个国家。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面临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待优化、高端人才引进压力大等问题。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将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申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力争实现国家“双高计划”立项。重点推进“三教改革”:开发模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跨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数字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四川遂宁技术职业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已发展成为区域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院校。其“政校企”三元协同机制、“岗课融通”培养模式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学院正加速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迈进,未来有望在职业本科教育、国际化合作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