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作为川北地区成人教育的重要基地,自1985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服务社会、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依托绵阳科技城产业优势,形成了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为核心的专业集群,累计培养技能型人才超3.2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与长虹集团、九洲光电等23家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在办学特色上,学校创新推出“学分银行”“弹性学制”等制度,满足在职人员个性化学习需求,其“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双轨制模式被纳入四川省社区教育典型案例。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绵阳市职工中等专业学校,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2015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现有在校生4876人,其中成人学员占比62%,形成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办学格局。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85-2000年 | 创建职工中专,开设机电、财会等基础专业 | 年均招生300人 |
2001-2010年 | 获批省级重点职校,增设计算机应用专业 | 在校生突破2000人 |
2011-2020年 | 获国家级重点资质,建成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 年培训量达8000人次 |
2021至今 | 启动“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开发线上课程资源库 | 成人学员年增长率15%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核心+拓展”三级课程体系,重点专业实行“1+X”证书制度。当前开设18个专业方向,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达67%。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证书获取率 | 对口就业率 |
---|---|---|---|
智能制造类 | 数控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 | 92% | 89% |
信息技术类 | 大数据处理、物联网运维 | 88% | 95% |
现代服务类 | 电子商务、老年护理 | 85% | 87% |
传统优势类 | 会计事务、建筑工程 | 78% | 76%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65%。通过“高校进修+企业实践”双轨培养机制,近三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数量居全省前列。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年均培训时长 |
---|---|---|---|
理论教学岗 | 124 | 66.7% | 45天 |
实践指导岗 | 62 | 33.3% | 60天 |
企业兼职教师 | 45 | - | 30天 |
高级职称教师 | 71 | 38% | - |
四、教学设施配置
学校建有“四中心一基地”实训体系,设备总值达4800万元。其中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配备工业机器人工作站12台,物联网实验室覆盖LoRa、ZigBee等主流协议。
实训类别 | 设备数量 | 场地面积 | 合作企业 |
---|---|---|---|
机械加工 | 数控机床28台 | 1200㎡ | 四川长虹 |
电子信息 | SMT生产线3条 | 800㎡ | 九洲光电 |
智能控制 | 工业机器人12台 | 600㎡ | 京东方 |
商贸服务 | 电商直播室8间 | 500㎡ | 拼多多 |
五、学生构成与就业质量
生源结构呈现“三多一广”特征:在职人员多(占68%)、农民工多(占23%)、退伍军人多(占9%),覆盖川渝陕甘等12个省份。近五年毕业生平均月薪增长曲线如下:
年份 | 平均起薪(元) | 三年后薪资(元) | 晋升比例 |
---|---|---|---|
2018 | 3200 | 5800 | 42% |
2019 | 3400 | 6100 | 45% |
2020 | 3600 | 6300 | 48% |
2021 | 3800 | 6500 | 52% |
2022 | 4100 | 6800 | 55% |
六、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000人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金额达850万元/年。重点打造“社区学院+企业大学”双核服务体系,开发微证书课程42门。
- 年培训退役军人1200人次,就业安置率91%
- 为中小企业定制培训方案87个,覆盖员工2.3万人
- 运营“绵州工匠”在线平台,注册用户突破15万
- 承办省级技能大赛6次,获奖作品转化率达33%
七、发展挑战与应对策略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源萎缩(近五年成教规模下降12%),学校实施“三个转型”战略: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从单一技能培训向综合素质提升转型,从区域办学向跨区域协同转型。
挑战类型 | 具体表现 | 应对措施 |
---|---|---|
生源竞争 | 周边职业院校同质化竞争加剧 | 开发“技能+学历+证书”套餐课程 |
技术迭代 | 智能制造设备更新周期缩短至18个月 | 建立校企联合研发基金,年投入300万 |
经费压力 | 财政拨款占比从65%降至52% | 拓展社会培训收入占比至45% |
师资老化 | 45岁以上教师占比41% | 实施“青蓝工程”,每年引进15名青年教师 |
八、未来发展规划
根据《绵阳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学校将投资1.2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园区,重点推进“五个一”工程:共建一个产业学院、开发一批新型活页式教材、培育一支跨界教学团队、搭建一个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一套国际认证标准。预计到2025年,实现社会培训量突破2万人次/年,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
通过持续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学校正加速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继续教育枢纽”目标迈进。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计划三年内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12个,开发AR/VR教学资源包45个,着力打造“互联网+终身学习”的新型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