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院长作为宜宾技师学院的核心领导者,其治校理念与实践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轨迹。他兼具教育管理者的战略视野与技术专家的实践素养,在推动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师资建设等方面展现出系统性思维。通过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李院长带领团队将区域产业需求精准转化为人才培养方案,使学院成为川南地区技能人才供给的重要基地。其主导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与"模块化"课程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2%以上。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他推行的"院系两级管理"机制既激发了基层活力,又保证了战略执行效率,使学院在省级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数量较任期初增长180%。
一、教育背景与专业资历
李院长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后取得职业教育学博士学位,形成"工程技术+教育管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其学术成果包括主持省级课题《智能制造背景下技工院校课程重构研究》、参编国家规划教材《数控加工技术实务》,并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6篇行业影响力论文。
时间 | 学历阶段 | 专业方向 | 学术成果 |
---|---|---|---|
1995-1999 | 本科 | 机械设计制造 | 校级优秀毕业设计 |
2002-2005 | 硕士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参与国家863计划子课题 |
2010-2013 | 博士 | 职业教育学 | 获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二、职业发展路径
从企业技术骨干到教育管理者,李院长的职业转型体现产教融合特质。2008-2012年在五粮液集团担任设备工程师期间,主导完成智能灌装生产线改造项目;2013年调任宜宾市工业技校副校长后,推动建立"车间课堂"教学模式;2016年升任现职后,将企业实践经验系统融入教学管理体系。
任职阶段 | 关键岗位 | 核心贡献 | 标志性成果 |
---|---|---|---|
2008-2012 | 企业工程师 | 智能化改造 | 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
2013-2016 | 副校长 | 教学模式创新 | 建成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
2016-至今 | 院长 | 战略转型 | 获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
三、管理改革举措
李院长推行"三维联动"改革策略:在治理层面建立"党委领导、行政负责、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在教学层面实施"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在服务层面构建"需求导向、精准对接"的培训体系。特别通过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使教学事故率下降67%,学生满意度提升至94.5%。
改革领域 | 具体措施 | 实施效果 | 对比维度 |
---|---|---|---|
行政管理 | 院系两级管理 | 审批时效提升40% | 同类院校平均25% |
教学改革 | 活页式教材应用 | 教材更新周期缩短至6个月 | 传统模式18个月 |
质量监控 | 大数据分析平台 | 问题预警准确率达92% | 人工监测75% |
四、产教融合实践
通过"五共"机制(共定标准、共构课程、共建基地、共育师资、共评质量),李院长带领学院与12家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其中与凯翼汽车合作开发的"新能源汽车维修"定制班,实现招生即招工;与华为共建的"ICT学院"累计培养5G技术人才860名,企业满意度达98.6%。
五、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百工程":选拔百名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引进百名技师担任兼职导师。通过校企联合研发项目,培育出省级教学名师4人、产业教授15人。2022年数据显示,"双师型"教师占比从58%提升至82%,横向课题经费突破1200万元。
六、社会服务成效
学院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2万人次,为地方支柱产业输送技术骨干3000余名。李院长主导的"乡村振兴技能帮扶计划"覆盖42个乡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700人,相关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库。
七、个人荣誉体系
李院长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连续三年在省教育厅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其主持的《技工院校"三教"改革实践探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个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省职业院校管理者前列。
八、未来发展规划
根据"十四五"蓝图,李院长提出建设"数字技工"新生态:计划投入1.2亿元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AR/VR课程资源包;推进"学历证书+X技能认证"制度,目标三年内实现高端证书获取率突破60%。同时启动"丝路工匠"国际合作项目,已与德国、新加坡等机构达成初步意向。
通过系统化改革实践,李院长带领宜宾技师学院实现从传统技工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其构建的"政校行企"协同机制、"教学做创"一体化模式、"德技并修"育人体系,为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随着新一轮职教改革深入推进,其在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化发展方面的前瞻布局,或将推动学院跻身全国技工教育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