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四川省汶川县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川汶川威州民师校)

四川省汶川县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唯一一所以民族师范教育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历史可追溯至1938年建立的威州乡村师范学校。作为藏羌彝族自治县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该校长期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尤其在“5·12”汶川地震后,通过异地重建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典范。目前,学校形成以师范教育为主体,融合民族文化传承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办学模式,在校生中90%以上为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覆盖川滇甘三省交界区域。

四	川省汶川县威州民族师范学校

从区域教育格局来看,该校在民族师范人才培养、双语教学实践、非遗技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校地协同”办学机制有效整合了汶川县12个乡镇的教育资源,与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康定师范学校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学校面临生源结构变化、传统师范专业吸引力下降等挑战,亟需通过产教融合与数字化升级探索新路径。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历经三次重大转型:1938年创立初期以乡村教育人才培育为主;1978年改制为中等师范学校,确立“服务藏区基础教育”方向;2008年灾后重建后定位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当前办学目标聚焦“培养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职教人才”,形成“师范教育+民族文化+职业技能”三位一体架构。

关键节点威州民族师范马尔康民族师范康定师范
建校时间1938年1958年1904年
灾后重建周期2009-2012年2010-2013年-
数字化转型启动2018年2020年2019年

二、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12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38%,较五年前提升15个百分点。民族文化艺术类课程由12位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导师,形成“理论+技艺”教学团队。与四川师范大学共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指标威州民族师范凉山州民族师范甘南藏族自治州师范
师生比1:151:181:20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42%35%28%
非遗传承人兼职教师12人5人8人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开设学前教育、民族美术、旅游服务等8个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实行“藏汉双语”方向分流。核心课程包含《藏语语法》《羌绣工艺》《高原地理》等特色模块,实践课程占比达45%。与九寨沟景区管委会合作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定制课程。

四、学生构成与升学就业

近五年累计招生2300人,本地生源占比65%,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保持在82%以上。2022届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毕业生供不应求,主要输送至阿坝州13个县幼儿园。升学渠道以“高职单招”为主,近三年升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比例达68%。

年度招生数本地生源升学率对口就业率
201945062%58%81%
202048067%63%84%
202152065%65%83%

五、民族文化传承实践

建立“藏族编织”“羌族多声部民歌”等6个非遗工坊,将传统技艺纳入学分体系。每年举办“雪山艺术节”,展示唐卡、羌绣等作品超300件。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开发民族服饰数字化设计课程,实现传统工艺现代转化。

六、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占地8.6万平方米的新校区配备民族工艺实训楼、智慧教室等设施,图书藏量达12万册,其中民族文献占35%。建成覆盖全县的远程教学系统,疫情期间为23个偏远山寨提供同步课堂服务。

七、社会服务与辐射效应

承担阿坝州“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项目,年均培训1200人次。开发的《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指南》被甘孜、凉山等地采用。与浙江师范大学共建东西部协作项目,输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经验。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新型教育技术人才引进困难,二是非师范专业吸引力不足,三是县域经济承载力限制产教融合深度。未来拟通过建设“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库”、开发“文旅+教育”复合型专业、深化东西部协作机制实现转型升级。

作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活化石,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在守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持续发挥独特作用。其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从救济型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轨迹。在乡村振兴与教育现代化双重背景下,该校正通过数字化转型与特色化发展探索民族地区职教新模式,其经验对相似地域的教育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030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69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