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阿坝职业技术学院怎样(阿坝职院如何)

阿坝职业技术学院怎样(阿坝职院如何)

阿坝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学院立足民族地区,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重点培养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民族工艺等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藏区首所高职院校,其办学定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属性。

阿	坝职业技术学院怎样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规模约4000人,开设生态农业技术、旅游管理、民族工艺美术等18个专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师资队伍中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达3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60%。校园占地面积500亩,建有高原农业实训基地、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等特色教学场所。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对口就业率超75%,为川西北地区输送了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

作为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重要载体,学院在推动产教融合、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受限于地理位置与办学基础,其在专业结构优化、高端人才引进、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校地合作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2006年成立的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9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聚焦“民族地区+技术技能”双核驱动,确立“服务藏区发展、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技术英才”的办学宗旨。

时间重大事件发展成果
2006-2018中职阶段建设累计培养毕业生6000余人,形成农牧、旅游类专业体系
2019升格高职院校获批省级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培育单位
2021-2023双高计划实施建成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8门省级精品课程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农牧文旅+民族技艺”专业集群,形成以现代农业技术、旅游管理、民族工艺美术为优势专业的布局。开发《藏羌织绣技艺》《高原农作物栽培》等特色课程,实现民族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校企合作企业毕业生供需比
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技术、食品智能加工首农集团、川藏蜜缘公司1:2.3
文化旅游旅游管理、文化创意九寨沟旅游集团、毕棚沟景区1:3.1
民族技艺唐卡艺术、羌绣工艺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羌魂文化公司1:4.5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通过“内培外引”策略优化师资结构,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现有专任教师210人,其中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聘请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45人。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年均培训时长
教授/副教授3818%60小时
讲师9244%45小时
博士/硕士12660%30小时
企业兼职教师4521%-

四、教学基础设施配置

累计投入3.2亿元建设教学设施,建成高原农业虚拟仿真中心、民族文化数字展馆等特色实训平台。与州内12个县(市)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教学体系。

  • 校内实训室:86间(含省级示范实训基地3个)
  • 教学仪器设备值:6800万元
  • 纸质图书:35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12个
  • 智慧教室:45间,覆盖率达70%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季节对位、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藏区农牧业生产周期调整教学安排。实施“1+X”证书制度,将唐卡绘制、羌绣工艺等纳入学分银行体系。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47项。

六、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12个,开展唐卡、羌绣等技艺培训年均2000人次。承担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培训项目,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400人。研发藏香猪养殖、高原蔬菜栽培等技术标准17项。

七、就业质量与区域贡献

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68%,覆盖文化旅游、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跟踪调查显示,85%的毕业生成为所在单位业务骨干,涌现出一批“牦牛医生”“草原电商”等典型人物。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科研反哺教学能力弱等挑战。建议深化东西部协作机制,与长三角院校共建“云端资源库”;设立民族技艺创新研究院,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争取国家“乡村振兴赋能计划”专项支持。

经过十五年发展,阿坝职业技术学院已成长为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重要标杆。其“扎根藏区、服务民生”的办学实践,为民族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出可行路径。随着“双高计划”深入推进,学院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目标稳步迈进,未来有望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高原生态保护等领域形成更大影响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