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州技师学院三期建设项目是四川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作为成都市重点打造的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三期工程在办学规模、专业结构、实训条件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标志着区域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关键跨越。项目总投资约8.6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绿色化工等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同步引入12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通过构建"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轨制培养体系,实现年输送技术技能人才3000人以上的目标,有效缓解成都西北部先进制造业人才缺口问题。
一、战略定位与建设目标
学院三期建设紧密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布局,重点服务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通过打造"教学-实训-研发-创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生态,力争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核心指标 | 三期规划值 | 二期基础值 | 提升幅度 |
---|---|---|---|
年培训规模 | 5000人次 | 3200人次 | 56.25% |
校企合作单位 | 45家 | 28家 | 60.7% |
实训工位数量 | 3200个 | 1800个 | 77.8% |
二、专业架构优化路径
聚焦"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发展方向,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新增人工智能应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6个前沿专业,淘汰传统机械加工等3个滞后专业。形成"智能装备、数字信息、现代服务"三大专业集群,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达85%。
专业类别 | 三期新增专业 | 保留改造专业 | 淘汰专业 |
---|---|---|---|
智能装备类 | 工业机器人应用、增材制造 | 数控技术(智能化改造) | 传统模具设计 |
数字信息类 | 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 | 计算机网络技术(云平台升级) | 软件开发(Java方向) |
现代服务类 | 智慧物流管理、跨境电商 | 会计电算化(业财融合) | 文秘(传统方向) |
三、产教融合创新模式
构建"厂中校+校中厂"双向赋能机制,与京东方、富士康等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时长占比提升至40%。开发岗位定制化课程包,实现专业课程与岗位技能点85%以上匹配度。
融合维度 | 三期创新举措 | 传统合作模式 |
---|---|---|
课程开发 | 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库 | 简单认知实习+模拟操作 |
师资共享 | 企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年授课≥60课时) | 偶尔开展专题讲座 |
设备投入 | 企业捐赠价值2000万先进生产线 | 学校单方采购通用设备 |
四、实训体系建设突破
按照"基础实训-专项技能-综合创新"三级体系重构实训空间。建成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工业4.0示范线、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三大核心模块。引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衔接。
实训类型 | 场地面积 | 设备价值 | 承载能力 |
---|---|---|---|
基础技能实训 | 6800㎡ | 3200万元 | 1200人/批次 |
专项技术实训 | 4500㎡ | 5800万元 | 600人/批次 |
综合创新实训 | 3200㎡ | 2600万元 | 300团队/年 |
五、师资队伍转型升级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三期新增教授级高级讲师12人,从企业柔性引进技术骨干35人。构建"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三级培养体系,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至82%。
师资类型 | 三期配置标准 | 二期现状 |
---|---|---|
理论教学团队 | 硕士以上学历100% | 本科为主(65%) |
实践指导团队 | 高级技师占比≥60% | 中级工为主(40%) |
企业兼职教师 | 年授课量≥200课时 | 短期讲座为主 |
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意识培养-项目孵化-企业加速"三级培育链条。建设创客空间、创业苗圃、成果转化中心三大载体,开发创新创业通识课程8门、专业融合课程15门。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42项,孵化科技型企业17家。
教育环节 | 资源配置 | 年度成果 |
---|---|---|
创意激发阶段 | 配备创新方法导师25人 | 年均受理专利申报80件 |
项目孵化阶段 | 设立500万创业基金 | 年孵化项目存活率75% |
企业加速阶段 | 对接风投机构12家 | 培育规上企业3家/年 |
七、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开展精准技能培训。三期年承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2000人次,技术开发服务到账经费突破1500万元。建成区域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年完成职业资格认证考试8000人次。
服务类型 | 三期指标 | 二期数据 |
---|---|---|
社会培训人次 | 12000人/年 | 6800人/年 |
技术研发合同 | 35项/年 | 18项/年 |
技能鉴定规模 | 8000人次/年 | 4500人次/年 |
建立"内部诊断+第三方评估+动态改进"的质量监控机制。引入ISO29990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18个质量监测点。毕业生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2%以上,用人单位好评率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