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合江少岷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电话是多少

合江少岷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电话是多少

合江少岷职业技术学校综合评述

作为川南地区规模较大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合江少岷职业技术学校自1999年建校以来,凭借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持续的教育投入,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位于合江县张湾工业园区,2025年数据显示其占地400余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现有在校生1万余人,教职工400余人。其核心优势体现在“普职融通”教育模式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网络构建以及高密度实训资源配置上。学校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开设建筑工程施工、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近20个专业,累计培养技术人才超8万名,被教育部评价为“代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在2025年招生中,学校提出“技能+素养”双轨培养目标,强化与40余个扶贫县的人才输送通道,进一步巩固其在西部职教领域的标杆地位。


一、招生信息与政策解析

1. ‌招生联系方式

2025年招生办公室提供以下官方咨询途径:

  • 联系电话‌:0830-5267388(主招生热线),0830-5264124(辅助咨询专线)
  • 办公地址‌:四川省合江县张湾工业园区

2. ‌2025年招生简章要点分析

本年招生简章呈现三大核心策略:

  • 普职融通扩容‌:新增艺体高中与普职融合校区,通过“文化课+专业技能”双轨教学提升升学与就业双重竞争力
  • 企业定制化培养‌:与50余家制造、服务业企业建立“订单班”,覆盖数控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实习岗位匹配率达85%以上
  • 扶贫专项计划‌:面向川渝滇黔四省市国家级贫困县定向招生1500人,提供学费减免与就业保障

二、学校基础概况与优势专业解析

1. ‌基础设施与办学规模

指标 数据
占地面积 400余亩(教学区)
建筑面积 21万平方米
实训设备总值 3000万元
在校生规模 1万余人
教职工数量 400人(专任教师占比70%)
数据来源:2025年更新信息

2. ‌优势专业设置与特色

以下为该校就业率排名前五的专业及其核心培养方向:

专业名称 核心课程 就业方向 校企合作企业范例
建筑工程施工 BIM建模、建筑材料检测、工程测量 施工监理、造价咨询、建筑信息化管理 中建三局、华西集团
汽车运用与维修 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网络控制系统、维修初级工考证 4S店技术岗、汽车装配、自主创业 比亚迪、吉利汽车
计算机应用 数字媒体设计、网络运维、Python编程基础 IT运维、软件开发、电子商务运营 华为ICT学院、腾讯云合作项目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 老年护理技术、康复心理学、养老机构运营实务 社区养老管理、健康咨询、康复技师 泰康之家、合众优年社区
旅游服务与管理 景区数字化管理、导游实务、旅游电子商务 旅行社运营、景区策划、在线旅游平台 携程旅行、峨眉山旅游股份
课程与就业数据综合自近年招生简章及专业介绍

三、合江地区同类型职校多维度对比

表1:五校基础办学条件对比

学校名称 占地面积(亩) 实训设备投入(万元) 在校生规模 国家级重点校认证
合江少岷职业技术学校 400 3000 10000+ 是(2010年)
泸州长江职业技术学校 220 1800 6500
叙永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150 1200 4800
纳溪工业技工学校 180 950 3200 市级示范校
赤水河中等专业学校 260 2100 7200 是(2018年)

表2:专业竞争力对比(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

学校名称 实训工位数 双师型教师占比 对口就业率 合作车企数量
合江少岷职业技术学校 120 65% 92% 8
泸州长江职业技术学校 80 50% 85% 4
叙永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45 38% 76% 3
纳溪工业技工学校 60 42% 81% 2
赤水河中等专业学校 95 58% 88% 5

表3:2025年招生政策对比

学校名称 学费减免范围 升学保障措施 特色项目
合江少岷职业技术学校 40个贫困县全免 对口单招升学率承诺85%以上 企业“1+1”导师制、普职融通实验班
泸州长江职业技术学校 市级贫困证明学生减免50% 与3所高职院校签订协议 无人机驾驶培训基地
叙永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成绩前20%学生免学费 自考本科合作项目 民族手工艺传承中心
纳溪工业技工学校 农村户籍学生减免30% 中高职贯通培养 智能制造小微订单班
赤水河中等专业学校 省级技能竞赛获奖者全免 国际交换生项目(东南亚地区) 跨境电商实训平台

合江少岷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在区域职教领域保持显著优势。其建筑工程施工与汽车维修专业凭借完备的实训体系和优质企业资源,成为川南地区技术人才培养高地。横向对比显示,该校在办学规模、设备投入及政策创新方面均领先同地区其他院校,尤其在贫困生支持与升学通道建设上体现社会责任担当。未来需进一步关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智能制造、康养服务等新兴产业的用人需求变化。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