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青羊区华西卫校(青羊区华西卫校)

成都青羊区华西卫校(青羊区华西卫校)

成都青羊区华西卫校作为西南地区医学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华西医学品牌资源,在护理、康复等专业领域形成了显著优势。学校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兼顾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构建了多层次办学体系。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承华西医学严谨治学传统,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网络,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三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开设老年护理、中医康复等特色专业,年均输送基层医疗人才超800人。

成	都青羊区华西卫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85年组建的华西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2009年经教育部门批准独立建制,现为公办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占地规模从建校初期的1.2公顷扩展至现有4.8公顷,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办学定位聚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三位一体模式,其中中专学历教育占比78%,成人大专教育占比15%,短期职业培训占比7%。

年份在校生规模教职工总数实训室数量
20151860人128人26间
20202480人165人38间
20232760人182人46间

二、专业架构与课程体系

现设护理、药剂、康复技术三大主体专业,其中护理专业细分为涉外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三个方向。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概论临床护理技术病理学基础等必修模块,实践课程占比达55%。特色课程如川派中医护理技术灾后应急救护已纳入选修体系,近三年新增智慧养老系统应用等数字化课程12门。

专业名称学制主干课程职业资格证书
护理3年解剖学基础、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护士执业资格证
康复技术3年康复评定技术、运动治疗技术、中医传统康复技术康复技师证
药剂3年药理学基础、药物制剂技术、临床合理用药药师从业资格证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现有专任教师14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硕士以上学历占比52%。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具有临床工作经验教师达67人。年龄结构呈现"橄榄型"分布: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1%,36-50岁骨干教师占39%,50岁以上专家型教师占20%。近三年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开发校本教材9部,其中《临床护理案例实训》被多所卫校采用。

四、教学设施配置标准

校内建有医学基础实验室28间,临床实训中心12间,配备价值2300万元的先进设备。重点建设高仿真ICU实训室智能药学实训室虚拟现实解剖实验室等特色场所。与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建立8个校外实训基地,年接收实习生超600人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存储量达12TB,覆盖98%的专业课程。

设施类别数量设备总值年使用频次
基础医学实验室18间¥850万2.8万次
临床实训中心9间¥1100万1.5万次
虚拟仿真系统5套¥350万8000次

五、学生发展质量评估

近五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保持在81%-86%区间,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毕业生对口就业率78.3%,主要流向基层医疗机构(52%)、二级综合医院(28%)、医药企业(15%)。创业典型案例包括"康护到家"居家护理平台创始人(2018届)、社区康复中心负责人(3人)等。跟踪调查显示,岗位晋升中位数时间为3.2年,较同类院校缩短0.8年。

六、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构建"校-院-企"三元协同机制,与17家医疗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创新"1.5+1+0.5"分段培养模式:第1-3学期在校学习,第4学期医院跟岗实训,第5学期顶岗实习。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比例达85%,订单班覆盖率30%。开发《医疗纠纷处理》《医院感染控制》等岗位定制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匹配度提升至92%。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次,涵盖养老护理员、育婴师等8个工种。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12项,包括"民族地区基层医护培训计划""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培训"等。建立西部首个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培训中心,累计输送涉外护理人才136人。疫情期间开放在线课程资源包,服务医护人员继续教育超万人次。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招生规模受区域人口结构变化制约,年均增长率降至3.2%;二是高端实训设备更新周期需缩短至5年以内;三是师资队伍中具有国际认证资质教师仅占18%。突破路径包括推进"智慧医教"平台建设,开发AR/VR实训资源;深化与泰国清迈大学等机构的护理教育合作;试点"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提升学历层次竞争力。

通过多维度分析可见,成都青羊区华西卫校在保持传统办学优势的同时,正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化发展。其"立足西南、辐射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特别是在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持续创新,为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需在智慧教学系统构建、产教融合深度化、社会服务多元化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点。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