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友元作为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核心推动者,其个人发展轨迹与学校战略布局紧密相连。自2016年担任校长以来,他主导了多项教育改革,尤其在产教融合、师资建设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通过构建“政校企”三方协同机制,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从78%提升至94%,本地产业人才供给匹配度提高37%。其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使高级技能教师比例从12%增至35%,形成可复制的县域职教发展模式。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发展路径
张友元(1972年生)系四川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2008年通过“西部特聘教师计划”入职屏山职校。其职业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 | 时间跨度 | 核心工作 | 关键成果 |
---|---|---|---|
教学积累期 | 2008-2013年 | 主讲农机维修课程,带队参加省级技能大赛 | 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指导学生获二等奖2次 |
管理转型期 | 2014-2017年 | 任教学副校长,推行模块化教学改革 | 开发6个专业群课程包,校企合作企业增至12家 |
战略突破期 | 2018年至今 | 担任校长,实施“产教融合2.0”计划 | 建成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2000人 |
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
张友元主导构建“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型,通过基础能力层(文化课+专业基础)、专项技能层(企业定制课程)、综合应用层(真实项目实训)实现能力跃升。配套开发“技能护照”评价系统,记录学生从入门到精通的21项核心能力指标。
培养阶段 | 考核方式 | 企业参与度 | 就业对口率 |
---|---|---|---|
基础能力层 | 理论测试+虚拟仿真 | 提供设备支持 | 62% |
专项技能层 | 岗位任务书+企业导师评分 | 深度参与课程设计 | 81% |
综合应用层 | 项目成果展评+第三方验收 | 提供真实生产订单 | 93% |
三、产教融合生态构建
通过“1+N”校企合作模式(1个专业群对接N家企业),张友元推动建立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技术服务中心三位一体架构。其中与蜀南竹海景区合作的“文旅服务学院”,实现课程与景区服务标准直接对接,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完成3项服务流程优化方案。
合作类型 | 代表项目 | 资源投入 | 产出效益 |
---|---|---|---|
产业学院 | 智能农机应用中心 | 企业捐赠设备价值320万元 | 年培训企业员工800人次 |
订单培养 | 五粮液酿酒班 | 企业设立奖学金50万元/年 | 毕业生留任率达100% |
技术服务 | 农产品电商孵化 | 学校提供直播场地及师资 | 助农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 |
四、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实施“青蓝工程”与“双师提升计划”,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档案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学年到合作企业实践不少于40天,参与技术攻关项目。目前拥有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以上技能大师4人,企业兼职教师库达87人。
五、乡村振兴教育贡献
针对屏山移民县特点,开发“新市民培育计划”。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年均3000人次)、创业孵化(成功孵化47个项目)、技术扶贫(覆盖23个贫困村)三大抓手,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其主导的“茶园管理技术推广”项目使农户人均增收4200元/年。
六、信息化教学改革
构建“云上职教”平台,整合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线课程资源库、大数据分析模块。疫情期间实现98%课程线上化,开发AR农机维修模拟系统,使学生故障诊断准确率提升28%。2022年获评四川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案例。
七、质量监控体系优化
建立“四方评价”机制(学校、企业、家长、第三方机构),设置16项核心指标动态监测。引入麦可思公司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将企业满意度纳入院系考核,促使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从68%提升至89%。
八、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面临新兴产业对接滞后、高端设备维护成本高、县域生源质量波动三大挑战。张友元提出“三步走”战略:2025年前完成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建设;2028年实现专业群与长江工业园区全产业链对接;2030年建成川南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地。
通过系统性改革,张友元带领屏山职校实现从传统职教机构向区域性产教融合枢纽的转型。其“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为同类县域职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改革样本。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职业教育,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把握智能化转型机遇,将成为该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