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德阳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扎根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以“工业创新、技术传承”为核心使命,依托德阳市“智能制造名城”的产业优势,构建了覆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等领域的特色专业群。现有在校生规模超1.2万人,开设38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学院与东方电机、中国二重等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模式,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75%,为区域产业升级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德阳工业技术学校,2006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聚焦“服务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研发”三位一体架构。
核心指标 | 数据表现 | 区域对比(四川省同类院校均值) |
---|---|---|
建校时间 | 65年(1958-2023) | 48年 |
占地面积 | 1340亩(主校区+产业园区) | 980亩 |
产教融合项目数 | 86项(含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 52项 |
二、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
学院构建“智能制造+绿色建造”双轮驱动专业体系,重点建设机械工程、电气自动化、建筑工程技术等核心专业。通过动态调整机制,近三年新增工业互联网、智能焊接等8个新兴专业。
院系 | 专业总数 | 省级重点专业 | 1+X证书试点 |
---|---|---|---|
智能制造学院 | 12 | 3(含数控技术国家骨干专业) | 5 |
土木工程学院 | 10 | 2(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 | 3 |
信息工程学院 | 8 | 1(物联网应用技术) | 4 |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累计企业实践超6个月。现有教授38人、副教授156人,聘请企业技术总监级兼职教师42人。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行业经验要求 |
---|---|---|---|
正高职称 | 38 | 10.2% | 10年以上企业经历 |
双师型教师 | 289 | 76.5% | 具备工程师资格 |
企业兼职教师 | 42 | 11.3% | 高级技师及以上 |
四、实训设施与产教融合
投入2.3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工厂”,包含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8个现代化实训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共建“重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实现“车间即课堂”教学模式。
实训类别 | 场地面积 | 设备价值 | 合作企业 |
---|---|---|---|
基础实训室 | 1.2万㎡ | 3800万元 | - |
产教融合基地 | 2.5万㎡ | 1.5亿元(企业投入占65%) | 东方电机、特变电工 |
虚拟仿真中心 | 3000㎡ | 1200万元 | 华为技术 |
五、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2023届毕业生进入制造业比例达68.3%,起薪均值4820元/月。学院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2万人次,为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20余项。
- 就业率:96.7%(全省高职第7位)
- 雇主满意度:92.4%(重点合作企业评价)
- 培训收入:年均1800万元(社会服务反哺教学)
六、科研能力与技术创新
近三年获授权专利132项,横向技术服务到账经费2700万元。组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省级科技服务团队,为16家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方案。
科研成果类型 | 2021-2023数据 | 转化金额(万元) |
---|---|---|
发明专利 | 45项 | 860 |
实用新型 | 87项 | 1200 |
软件著作权 | 32项 | 450 |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德国勃兰登堡应用技术大学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引入IHK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项目,为老挝、印尼培养技术骨干230人。
- 境外合作院校:12所(德国、新加坡等)
- 留学生规模:126人(东盟国家为主)
- 国际认证课程:6门(含德国AHK认证)
八、校园文化与学生发展
构建“工匠精神培育工程”,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8个,年均举办职业技能竞赛40余场。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7项,省级奖项243项,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成功率达19%。
发展平台 | 参与学生数 | 年度成果 |
---|---|---|
技能竞赛队 | 1200人/年 | 国家级三等奖2项 |
双创孵化基地 | 320个项目 | 注册公司4家 |
社团联合会 | 86个社团 | 省级优秀社团3个 |
作为西部制造业重镇的职业教育标杆,四川省德阳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术技能积累,形成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鲜明特色。其“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智能化实训平台建设、国际化认证标准导入等创新举措,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样本。面向“十四五”规划,学院需在数字化转型、跨区域职教集团建设等方面持续突破,进一步巩固其在装备制造领域职业教育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