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山州职业技术学校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唯一一所公办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双重使命。学校始建于1978年,历经多次整合与扩建,现已形成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融合技能培训、成人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多元化办学格局。作为大凉山深处的教育标杆,该校紧密结合彝区产业需求,开设现代农业、民族文化、信息技术等特色专业,形成“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的办学模式。截至2023年,学校拥有在校生规模超6000人,其中90%以上为彝汉双语学生,累计为地方输送技术技能人才逾3万名,成为凉山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阵地。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西昌农业学校,2007年经州政府批准更名为现名,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定位聚焦“民族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服务川滇黔结合部农牧业、文化旅游及新兴产业需求。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1978-2006 | 农业中专办学阶段 | 培养农技骨干5000余人 |
2007-2015 | 多校合并扩建 | 增设12个新兴专业 |
2016-2023 | 职教改革深化 | 创建省级示范专业5个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农业+文化+现代服务”三位一体专业集群,其中畜牧兽医、彝族服饰设计与工艺、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8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技能+民族特色”模块化设计,融入彝绣、毕摩文化等非遗技艺课程。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就业方向 |
---|---|---|
现代农业技术 | 畜牧兽医、园艺技术 | 农牧企业、合作社 |
民族文化传承 | 彝族服饰设计、民族音乐表演 | 文旅产业、非遗机构 |
现代服务技术 | 电子商务、汽车维修 | 制造业、物流行业 |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68%。聘请非遗传承人、企业技师组建兼职教师库,形成“专兼结合、民族特色”的教学团队。校内建有畜牧实训基地、智能制造车间等42个实训场所,实训设备总值超8000万元。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级职称 | 42 | 17% |
副高级职称 | 68 | 27.6% |
硕士以上学历 | 95 | 38.6% |
双师型教师 | 164 | 66.7% |
四、学生结构与民族教育特色
在校学生中彝族占比82%,汉族及其他民族占18%,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比例达41%。实施“双语教学+技能培养”融合模式,开设彝汉双语课程32门,建立“导师制”帮扶体系,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
指标项 | 2021 | 2022 | 2023 |
---|---|---|---|
招生人数 | 1876 | 2153 | 2341 |
贫困生比例 | 39% | 43% | 41% |
升学率(高职单招) | 67% | 72% | 75% |
五、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与凉山农牧业投资集团、蜀新能源公司等12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现代学徒制”订单班15个。近五年开展技术培训服务2.3万人次,参与昭觉、美姑等县乡村振兴项目,开发《彝族传统建筑技艺》等特色培训包。
合作企业类型 | 代表单位 | 合作内容 |
---|---|---|
农牧产业 | 凉山牧业集团 | 共建养殖实训基地 |
文化旅游 | 螺髻山景区管委会 | 导游定向培养 |
先进制造 | 宜宾凯翼汽车 | 零部件加工实训 |
六、社会服务与扶贫成效
学校承担“雨露计划”“彝区青年工匠培养计划”等政府项目,累计培训基层干部、新型职业农民超1.8万人。创新“职业技能+创业孵化”扶贫模式,扶持毕业生创办养殖场、民族手工艺作坊等实体237个,带动3000余户家庭脱贫。
年度 | 培训人次 | 创业项目数 | 脱贫带动户数 |
---|---|---|---|
2021 | 4320 | 68 | 820 |
2022 | 5170 | 92 | 1100 |
2023 | 6050 | 117 | 1350 |
七、信息化建设与教学创新
建成智慧校园系统,开发彝汉双语慕课平台,拥有虚拟仿真实训室8个。疫情期间开展“云端课堂”覆盖率达98%,获评“四川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推行“岗课赛证”融通培养,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7项。
建设项目 | 投入资金(万元) | 应用场景 |
---|---|---|
数字校园升级 | 1200 | 教学管理智能化 |
虚拟仿真实训室 | 850 | 汽修、数控专业 |
双语慕课资源库 | 680 | 民族文化课程 |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展望
当前面临优质师资引进难、实训设备更新滞后、民族地区产业承载力不足等瓶颈。未来将重点推进“三名工程”(名师、名专业、名实训基地),筹建“彝族文化产业学院”,深化东西部协作办学,力争实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突破。
凉山州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典范,通过精准对接区域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民族特色,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办学经验。其“教育扶贫—技能提升—产业振兴”的闭环模式,不仅改变了无数彝区学子的命运轨迹,更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随着职教改革深入推进,学校在数字化转型、集团化办学等领域仍具较大发展潜力,有望成为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