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州树风职高作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代表,始终以“扎根地方、服务产业”为核心定位,构建了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信息技术为主的三大专业集群。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超3000人,年均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800余名,本地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75%以上。其“校中厂+订单班”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与泸州老窖、华为泸州基地等3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5个月以内。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近三年累计完成省级课题5项,开发校本教材12套。硬件设施方面,实训设备总值突破4000万元,建成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然而,随着产业升级加速,学校在高端设备更新、新兴专业布局(如新能源技术)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仍面临挑战。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泸州树风职高创建于1987年,历经三次重大扩建,2018年被评定为四川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锚定“培养天府工匠,服务区域经济”目标,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架构。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87-2005 | 基础能力建设期 | 在校生800-1500人 |
2006-2015 | 省级重点申办期 | 增设6个新专业 |
2016至今 | 产教融合深化期 | 校企合作单位增至38家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14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构建“基础平台+专业群+个性化模块”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占比达55%。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实训室配置 | 对口就业率 |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应用 | 五轴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 | 92.3% |
信息技术 | 物联网技术 | 智能家居实训室 | 88.7% |
现代服务 | 电子商务 | 直播电商实训基地 | 85.6% |
三、师资力量结构分析
通过实施“名师工作室”“企业技师驻校”计划,形成“理论+实践”复合型师资梯队。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年均培训时长 |
---|---|---|---|
专任教师 | 156人 | 78% | 68学时 |
企业兼职教师 | 42人 | 21% | 32学时 |
双师型教师 | 106人 | 68% | 85学时 |
四、人才培养质量对比
近五年毕业生获取中级工证书比例稳定在95%以上,升学与就业呈现“双轮驱动”特征。
年度 | 升学率 | 就业率 | 平均起薪 |
---|---|---|---|
2019 | 62.1% | 94.3% | 3820元 |
2020 | 65.8% | 91.7% | 3980元 |
2021 | 68.4% | 93.5% | 4150元 |
2022 | 71.2% | 92.8% | 4320元 |
2023 | 74.6% | 94.1% | 4560元 |
五、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学校构建“四层递进”合作模式:企业冠名班→校内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定向就业,实现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
- 与泸州老窖共建“酿酒工艺”订单班,年输送50人
- 华为ICT学院引入企业认证课程体系
- 京东电商学院实现“教室即仓库”教学场景
- 本地机械加工企业提供价值200万设备共建实训中心
六、实训条件建设对比
近三年累计投入2800万元用于实训设施升级,设备先进程度处于省内中职学校前列。
实训类别 | 设备总值 | 工位数 | 年使用频次 |
---|---|---|---|
机械加工 | 860万元 | 120站 | 2.8万次/年 |
信息技术 | 680万元 | 200终端 | 4.2万次/年 |
现代服务 | 540万元 | 80工位 | 3.5万次/年 |
汽车维修 | 420万元 | 60车位 | 1.8万次/年 |
七、社会服务能力评估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成为区域终身教育重要基地。
服务类型 | 年培训量 | 取证率 | 主要合作对象 |
---|---|---|---|
新型职业农民 | 1200人 | 89% | 农业农村局 |
企业在岗培训 | 2800人 | 92% | 泸州高新区管委会 |
退役士兵技能提升 | 350人 | 87% | 退役军人事务局 |
社区教育 | 1500人次 | - | 街道居委会 |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数字化转型压力、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缺口、跨区域招生竞争加剧等挑战。建议:
- 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AR/VR教学资源包
- 增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维修等前沿专业
- 深化与长三角地区企业合作,建立跨省域人才输送通道
- 完善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制度,强化技术服务反哺教学能力
泸州树风职高通过持续优化“专业-产业”对接机制,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展现出强劲生命力。未来需把握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向创新型高水平职业院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