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峨眉山校区作为学校多校区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峨眉山市的区位优势与产业资源,形成了以文旅、康养、智能制造为特色的办学体系。校区占地约80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规模超6000人,开设旅游管理、康复治疗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18个高职专业。通过“校地共建+产教融合”模式,校区与峨眉山景区管委会、蜀道集团等单位建立深度合作,构建了“教学-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培养链条。校区内建有智慧旅游实训中心、康养护理实训基地等省级示范性实训场所,同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工学交替教学,近三年毕业生留峨就业率达65%以上,成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重要基地。
一、区位优势与地方经济联动
峨眉山校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符溪镇,地处成渝经济区核心腹地,紧邻峨眉山景区与川滇铁路枢纽。校区周边聚集了峨眉山景区、峨眉山高新区、天府国际健康产业示范区等产业载体,形成“山水+文旅+康养”的特色产业生态。
核心指标 | 峨眉山校区 | 青羊校区 | 锦江校区 |
---|---|---|---|
地理位置 | 景区依托型 | 都市核心区 | 文创园区 |
主导产业对接 | 文旅康养、智能制造 | 商贸金融、电子信息 | 文创设计、数字经济 |
政校企合作单位 | 峨眉山景区管委会、蜀道集团 | 青羊工业集中区企业 | 东郊记忆文创企业 |
通过对比可见,峨眉山校区深度融入地方产业链,与青羊、锦江校区形成差异化定位。其“景区课堂”模式将40%专业课程搬到景区实景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专业集群建设特色
校区重点打造三大专业群:智慧文旅服务群(含旅游管理、会展策划等)、智能康养技术群(含康复治疗、老年保健等)、先进制造技术群(含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其中旅游管理专业与峨眉山景区共建“导游大师工作室”,开发《景区运营实务》等特色课程。
专业群 | 核心课程 | 实训基地 | 合作企业 |
---|---|---|---|
智慧文旅服务 | 景区数字化管理、研学旅行设计 | 全息投影导游实训室 | 峨眉山旅游股份公司 |
智能康养技术 | 中医康复技术、智能养老设备应用 | VR康复训练中心 | 四川泰康之家 |
先进制造技术 | 工业互联网技术、精密加工实务 | 智能制造产线实训工厂 | 保莱特机器人公司 |
该专业布局使校区成为西南地区首个涵盖“文旅+康养+智造”全链条人才培养的高职基地,毕业生在峨眉山市相关企业实习留存率达82%。
三、产教融合实践创新
校区构建“四阶递进”实践体系:第1学期认知实习、第3学期跟岗实训、第5学期顶岗实习、毕业综合项目。与蜀道集团共建的“智慧交通订单班”采用“1.5+1.5”分段培养,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开发比例达70%。
培养阶段 | 教学形式 | 企业参与度 | 考核方式 |
---|---|---|---|
基础能力培养 | 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 | 提供设备标准 | 技能达标测试 |
专项技能提升 | 企业轮岗实训 | 制定培训方案 | 岗位任务考核 |
综合应用能力 | 校企联合项目 | 联合指导实施 | 项目成果评估 |
职业素养强化 | 企业文化浸润 | 全程参与评价 | 职业素养测评 |
该模式使企业用人满意度提升至91%,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比例较改革前提高40个百分点。
四、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实施“双百工程”:引进100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选派100名骨干教师赴企业实践。目前校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5%,其中来自峨眉山景区、格力电器等企业的兼职教师32人。
师资类型 | 数量 | 企业经历要求 | 教学职责 |
---|---|---|---|
专业带头人 | 15人 | 10年以上行业经验 | 课程体系设计 |
骨干教师 | 68人 | 3年以上企业实践 | 核心课程教学 |
企业导师 | 42人 | 高级技师职称 | 实操技能指导 |
青年教师 | 95人 | 半年顶岗实习 | 辅助教学工作 |
通过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实现师资能力与产业技术同步迭代,近五年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五、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校区投入1.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其中与企业共建的“智慧文旅实训中心”获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场所分为基础技能、专项技术、综合应用三个层级,设备更新周期缩短至3年。
实训类别 | 场地面积 | 设备价值 | 承接项目数 |
---|---|---|---|
基础技能实训 | 4500㎡ | 800万元 | - |
专项技术实训 | 3200㎡ | 2300万元 | 18个/年 |
综合应用实训 | 2800㎡ | 3500万元 | 6个/年 |
虚拟仿真中心 | 1500㎡ | 1200万元 | 24模块 |
高规格实训条件支撑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年均增长15%,其中智能控制专业学生连续三年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
六、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校区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1.2万人次,为峨眉山市文旅从业人员提供定制化培训。与地方政府共建“峨眉山文旅产学研促进中心”,承担景区智慧导览系统开发、康养服务标准制定等横向课题。
服务项目 | 年度数量 | 服务对象 | 经济效益 |
---|---|---|---|
职业技能鉴定 | 3200人次 | 本地企业员工 | 认证收入450万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 2800人次 | 补贴资金320万 | |
技术研发服务 | 16项 | 技术交易额260万 | |
社区教育课程 | 84门 | 资源访问量50万+ |
通过“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双轮驱动,校区成为川南地区重要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
七、学生发展质量保障
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生活导师”协同机制。近三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6.7%,专业对口率78.5%,在成渝地区就业占比达63%。
发展维度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就业率 | 95.8% | 96.5% | 97.2% |
持续优化的就业质量指标印证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特别是在康养护理、智慧景区管理等新兴领域形成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