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金堂(成都工职院金新校)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堂新校区作为成都市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标志着区域职业教育布局的战略性升级。校区选址于金堂县淮州新城,占地面积约1200亩,总投资逾20亿元,依托成都“东进”战略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产业链需求,构建“教学-实训-研发-创业”四位一体的职教生态体系。校区规划以“智慧校园”与“绿色校园”为核心理念,通过模块化建筑布局、智能化管理系统及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深度融合模式。作为成都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标杆项目,金堂新校区不仅承载着为区域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更通过“政-校-企-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为西南地区产业升级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与技术赋能。

成	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金堂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优势

金堂新校区位于成都市东北部淮州新城核心区,地处成渝经济走廊与成都“东进”战略交汇点,毗邻天府国际机场与中欧班列(成都)始发站,形成“空铁公”立体交通网络。校区周边3公里范围内覆盖多条高速公路出入口,距离成都地铁3号线延伸段(规划)仅1.5公里,1小时通勤圈可辐射成都市区及德阳、资阳等周边城市。

交通类型距离/时间衔接路线
高速公路G42沪蓉高速出口3公里成南高速、蓉欧快速路
轨道交通地铁3号线延伸段1.5公里连接市中心、双流机场
航空运输天府国际机场45公里机场专线快速路

二、校园规划与基础设施

校区采用“一轴两翼”空间布局,以中央生态廊道为轴线,左侧为教学科研区,右侧为实训产业区。总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包含12栋现代化教学楼、8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及产学研合作园区。所有建筑均按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设计,装配光伏屋顶与雨水回收系统,实现能源自给率超30%。

设施类别数量/规模技术特征
教学楼12栋,单栋6层5G网络全覆盖、智能照明系统
实训基地8个,总面积8万㎡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生产线
宿舍区学生公寓10栋,床位1.2万太阳能热水、人脸识别门禁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

新校区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四大专业群,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岗位需求。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与一汽丰田共建订单班,“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联合华为打造认证中心,实现专业课程与岗位技能标准直接对接。

专业群核心专业合作企业
智能制造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西门子、博世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修、智能网联一汽丰田、宁德时代
轨道交通铁道工程、电动列车中车成都、成都地铁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双百计划”引进教授级高工20人、博士35人,同时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学年至少3个月赴合作企业参与技术研发。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建成省级教学团队3个,校企联合开发活页式教材42部。

师资类型人数企业经历
教授级高工20人平均行业经验12年
企业兼职导师56人来自世界500强企业
双师型教师234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率92%

五、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学历证书+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体系,近三年毕业生高级工证书获取率91%,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通过“德国双元制”试点班、“中德诺浩”汽车学院等国际合作项目,年输送海外留学人员超50人。

发展渠道比例典型案例
订单班就业65%一汽丰田“丰巢班”
专升本升学28%四川轻化工大学对口招生
创业孵化7%智能制造创客空间项目

六、产学研协同创新

与华为共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联合攻关边缘计算技术;与中车成都合作开发“智慧轨道运维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近五年横向课题经费超1.2亿元,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反哺教学设备更新占比达15%。

合作领域成果类型经济效益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终端开发年产值3000万元
新能源电池固态电解质联合实验室减少进口依赖15%
智能装备六轴机器人误差补偿算法精度提升40%

七、挑战与应对策略

面对高端实训设备维护成本高、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校区建立“设备共享云平台”降低空置率,推行“企业技术骨干驻校”制度破解教学与生产脱节难题。针对区域产业快速迭代压力,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投入800万元用于课程体系升级。

八、区域经济贡献分析

通过“学历+技能+创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年输送技术人才4000余人,支撑金堂县制造业人才密度提升至全省前三。校企合作项目带动周边就业岗位超1.2万个,助推淮州新城入选“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核心区。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堂新校区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需求的精准对接。其“教学工厂化、研发场景化、服务社会化”的运营模式,不仅重塑了高职教育生态,更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职教改革样本。未来需在跨区域资源整合、国际认证体系构建等方面持续突破,方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据人才培养高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school/3603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33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