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河北石家庄师范学院附属民族学院(河北石家庄师范学院附属民族学院)

河北石家庄师范学院附属民族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以服务少数民族教育为特色的高等院校,依托石家庄师范学院优质教育资源,致力于培养具有民族文化传承能力的专业人才。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以“民族团结、文化交融”为核心办学理念,构建了涵盖语言文学、艺术设计、教育管理等多个学科的民族特色教育体系。通过实施“双语教学”“非遗传承”“民族艺术实践”等创新模式,学院不仅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更成为区域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学院地处石家庄市民族路核心区,占地面积120亩,拥有现代化教学楼、民族艺术展览馆及标准化运动场馆。现有在校生32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68%,覆盖回族、满族、蒙古族等28个民族。近年来,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路径拓展办学维度,与内蒙古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逐步形成“立足河北、辐射全国”的民族教育网络。

学院概况与核心数据

类别 具体内容
创办时间 1985年(前身为河北民族师范学校)
主管部门 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
办学层次 本科(部分专科专业)
重点学科 民族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族艺术设计
师生比 1:14(专任教师230人,全日制学生3200人)

专业设置与学科特色对比

对比维度 河北石家庄师范学院附属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学科定位 区域性民族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民族类综合大学 多民族融合型西部高校
特色专业 蒙古族服饰设计、维吾尔语翻译 藏学、彝族文化产业管理 裕固族音乐舞蹈、西夏学
就业方向 河北及周边民族地区基层单位 全国民族事务机构、科研院所 西部地区文化教育系统

师资结构与科研成果

指标 民族学院 普通地方院校(参照组)
教授占比 28%(含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方向) 18%-22%
双师型教师 45%(具备非遗技艺或民族语言能力) 15%-30%
近5年课题 国家级民族类项目12项,省级35项 国家级普通项目5-8项,省级20-30项

学院师资队伍中,有30%的教师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且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相关研究。例如,蒙古族服饰教研室团队主持设计了“草原那达慕”系列民族礼服,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维吾尔语专业教师参与编写《现代维吾尔语口语教程》,填补省内该领域教材空白。科研方面,学院聚焦“民族教育数字化转型”与“非遗活态传承”,与华为合作开发民族语言智能教学系统,并在羌绣、侗族大歌等非遗项目上建立数字化档案库。

学生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院实行“1+X”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除学历证书外,需取得至少一项民族技能认证(如民族舞蹈、传统手工艺等)。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主要流向包括:

  •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占比45%)
  • 文化馆站、非遗保护中心(占比22%)
  • 民族企事业单位(如蒙牛乳业、民族出版社)(占比18%)
  • 升学深造(占比15%,多进入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

典型案例包括:2022届藏族毕业生扎西顿珠创立“唐卡云课堂”,通过线上平台传授唐卡绘制技艺;维吾尔族学生阿依努尔·麦麦提毕业后成为新疆喀什地区首个民族博物馆讲解部主任。

校园文化与国际交流

学院每年举办“民族文化节”,展示蒙古族搏克、朝鲜族农乐舞、土家族摆手舞等20余项传统技艺。图书馆特设“民族文献专区”,收藏彝族毕摩经、纳西族东巴文等珍贵资料。国际交流方面,与蒙古国国立大学、哈萨克斯坦民族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草原丝绸之路”学术论坛,并派遣学生赴东南亚参与“中华非遗海外推广计划”。

未来,学院计划扩建民族医药学院,增设藏医、蒙医专业,同时推动“智慧民族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利用VR技术还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场景,为民族文化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27448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60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