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汶川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怎么样(汶川民师校如何)

汶川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唯一一所以民族师范教育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发展历程与汶川地震后的教育重建紧密相连。学校以培养藏、羌、回、汉等多民族师资为核心,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与双语教学能力培养。现有在校生规模约2000人,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音乐美术等专业,其中藏族和羌族学生占比超过60%。通过“校地合作”模式,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局共建实习基地,毕业生在当地公办学校就业率达85%以上。硬件设施方面,灾后重建后校舍面积达4.2万平方米,配备多媒体教室、民族工艺实训室等特色场馆,但生均图书量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仍低于省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汶	川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怎么样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38年创建的四川省立威州师范学校,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广东援建整体迁建,2012年更名为现名并明确“民族师范教育”核心定位。对比川内其他民族院校(如康定民族师范、西昌民族幼儿师范),该校更早聚焦于灾区教育恢复与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形成“灾害重建-民族融合-师范技能”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

学校名称建校时间灾后重建投入(亿元)民族学生占比
汶川威州民族师范1938年3.262%
康定民族师范1950年1.875%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1973年2.558%

二、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

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藏族、羌族教师占比45%,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仅占28%,显著低于省内城市职教中心平均水平。但“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尤其在民族歌舞、藏羌绣艺等课程中具有优势。近三年学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维持在78%-82%,低于绵阳师范校但高于甘孜州职教中心。

td>
学校名称师生比硕士学历教师占比双师型教师占比
汶川威州民族师范1:1228%60%
绵阳师范学校1:1545%35%
甘孜州职教中心1:1822%40%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开设12个专业中,7个与民族教育直接相关,如藏汉双语教育、羌族文化传承。必修课包含《藏语语法》《羌族民间文学》等特色课程,选修课开设牦牛绒纺织、藏族唐卡绘制等非遗技艺。与成都师范学院合作开展“3+2”专升本项目,但升学率仅12%,远低于平原地区中职院校。

四、校园设施与信息化水平

占地120亩的新校区配备抗震设防标准校舍,但实验室设备总值仅800万元,生均图书28册。建成“民族教育数字资源库”,但40%课程仍依赖板书教学,智慧教室覆盖率不足30%,显著落后于成都市同类学校。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五年对口高考本科上线率维持在15%-18%,主要升入四川民族学院、阿坝师范学院等本地高校。90%毕业生进入民族地区基层学校,但三年内离职率高达40%,主因山区学校工作条件艰苦。校企合作单位多为县域幼儿园,提供顶岗实习机会但薪酬较低。

六、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建立“藏羌民族文化传习所”,开发《释比文化概论》《羌族多声部民歌》等校本教材。每年举办“雪山弦歌”艺术节,学生参与率达95%,但缺乏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指导,作品创新性不足。与九寨沟演艺集团合作培养民族歌舞人才,输送率仅15%。

七、社会服务与区域影响

承担阿坝州60%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年培训量超3000人次。为20个高原山村幼儿园提供支教志愿者,但服务周期短(平均4个月)。开发的《民族地区控辍保学策略》被州教育局采纳,但缺乏长效跟踪机制。

八、发展瓶颈与未来挑战

面临三大矛盾:民族语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的教学平衡、山区学生视野局限与现代教育技术需求、政府定向就业政策与学生职业流动意愿冲突。2023年招生出现10%缺口,首次出现藏族学生外流至青海玉树师范现象,反映区域竞争力下降风险。

该校在民族师范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价值,其“双语+技能”培养模式有效缓解了高原地区师资短缺问题。然而,受限于地理位置和资源投入,在教育现代化进程和人才留存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未来需在产教融合深度、民族文化课程体系化、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寻求突破,方能实现从“灾区重建学校”到“民族教育高地”的转型升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02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59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