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四川省宣汉县师范学校(宣汉师范校)

四川省宣汉县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等师范教育机构,自1950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培养基层教育人才为核心使命。学校坐落于川东北秦巴山区腹地,依托宣汉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区位优势,形成了“扎根山区、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特色。截至2023年,学校开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8个专业,在校学生规模达2300人,累计为川陕渝地区输送4万余名基层教师,被誉为“大巴山教育人才的摇篮”。

四	川省宣汉县师范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85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2%,硕士以上学历教师38人,构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方面,建有数字化实训中心、智慧教室等现代化场所,同时保留传统师范技能训练室,形成“虚实结合”的教学空间。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对口升学率达65%,在四川省同类师范学校中处于前列。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川东区宣汉师范学校”,历经三次迁址、两次升格,2005年定名为现校名。作为达州市唯一保留的中等师范学校,其核心定位为“培养乡村振兴背景下‘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层教育工作者”。

时间节点 重大事件 办学层次
1950-1978 初创期,培养初级文教干部 中等师范
1979-2000 标准化建设阶段,获“全国先进师范”称号 中等师范(含专科班)
2001-至今 转型期,增设非师范专业,回归师范主业 中等职业师范

二、办学规模与生源结构

学校现有三年制中职学生1892人,五年制大专生408人,形成“中职+高职”贯通培养体系。生源覆盖川渝地区23个区县,其中农村户籍学生占比81%,少数民族学生占12%,近三年建档立卡贫困生年均入学超300人。

学年 在校生总数 五年制比例 农村生源占比
2021 2150 18% 79%
2022 2280 22% 81%
2023 2308 19% 83%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县共建”机制,聘请宣汉县优秀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形成“理论+实战”双师结构。2023年数据显示,学校师生比达1:12.4,优于全省中职学校1:15的平均水平。

师资类型 人数 占比 行业经验年限
专任教师 143 77% -
实践导师 42 23% ≥8年
双师型教师 98 68% -

四、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重点建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两大王牌专业,构建“基础能力+特长技能+乡土文化”三维课程模块。开发《巴山民间艺术》《红色教育案例库》等12门校本教材,将地方非遗纳入美育课程。

  • 骨干专业:学前教育(省级示范)、小学教育(市级重点)
  • 特色课程:蜀道文化研学、乡村全科教学法
  • 实践环节:第3学期全员下乡支教,第5学期顶岗实习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1.5+1.5”分段培养:首年半在校学习理论,次年半在县域中小学轮岗实训。与达州市教育局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近五年为万源、开江等6个区县定向输送教师967人。

六、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毕业生就业呈现“三高三低”特征:服务基层率高(89%)、专业对口率高(82%)、留川就业率高(94%);离职率低(5%)、待业率低(3%)、跨行就业率低(6%)。

七、硬件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投入1.2亿元建成三大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含微格教室、模拟法庭)、智慧教学中心(全覆盖多媒体设备)、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服务本地教育决策)。数字资源库存储量达50TB,实现川东北方言教学资源全覆盖。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应对

面对中职招生萎缩、本科师范院校竞争等压力,学校启动“三个转型”:从单一师范向“师范+社工+文旅”复合型专业转型;从传统讲授向“现场诊断+远程指导”混合式教学转型;从区域性向“成渝双城圈”协同发展转型。

作为秦巴山区教育人才供给的重要支点,四川省宣汉县师范学校通过精准定位、产教融合、文化传承等策略,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乡村师范教育生态。其“扎根性”办学理念与“适应性”发展路径,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未来需在专业数字化升级、跨区域资源共享等方面持续突破,以应对新时代基础教育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125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87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