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师范学校作为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小学教育专业以“全科型教师培养”为核心特色,构建了“理论+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学校依托百年师范教育积淀,形成了“强基础、重技能、突特色”的办学模式,近三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达92%,基层就业率超85%,在川东北地区基础教育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专业建设注重融合地方文化资源,开设“川东北民俗文化与课程开发”特色课程,并与南充市30余所重点小学建立“U-S合作体”,形成“课堂-校园-乡村”三级实践平台。
一、历史沿革与专业定位
学校前身为1932年创建的川北乡村师范学校,1958年改制为南充师范学校,2000年增设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师范学校,该专业定位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复合型乡村教师,形成“定向招生-专项培养-定岗就业”的闭环培养机制。
年份 | 专业方向 | 年招生规模 | 合作实践基地数量 |
---|---|---|---|
2015 | 全科教育 | 120人 | 18所 |
2020 | 全科+艺体特长 | 150人 | 26所 |
2023 | 全科+信息化教学 | 180人 | 34所 |
二、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现有专任教师8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占比28%,副高级职称占比41%,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6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7%,包含省级骨干教师9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4人。
职称类别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正高级 | 24 | 27.6% | 主持省级课题5项 |
副高级 | 36 | 41.4% | 出版教材8部 |
中级 | 27 | 31.0% | 获教学竞赛奖23次 |
三、课程体系构建特点
实施“3+4+X”课程模块:3大核心课程群(教育基础、学科教学、教育技术)、4类能力课程(教学设计、班级管理、艺体技能、教育研究)、X门校本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占比达45%,包含微格教学、教育研习、顶岗实习等环节。
课程类型 | 学分占比 | 核心课程示例 | 考核方式 |
---|---|---|---|
通识教育 | 30% | 教育心理学、课程论 | 笔试+教学设计 |
专业教育 | 45% | 语文/数学教学法 | 说课+技能测试 |
实践教育 | 25% | 教育见习、顶岗实习 | 过程评价+学校鉴定 |
四、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构建“四阶递进”实践体系:一年级观摩体验(4周)→二年级模拟教学(6周)→三年级分段实习(12周)→四年级顶岗实习(18周)。与阆中师范学校、绵阳师专等建立跨区域实践联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五、人才培养质量指标
近五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保持在90%以上,普通话二甲通过率98.7%,计算机一级达标率100%。2023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89.6%,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3.5%。
年度 | 参考人数 | 教师资格证通过率 | 就业单位性质 |
---|---|---|---|
2019 | 285 | 87.3% | 公立学校78% |
2020 | 312 | 91.2% | 公立学校82% |
2021 | 340 | 92.5% | 公立学校85% |
六、硬件设施配置标准
建有数字化微格教室8间、智慧教室2间、教育心理实验室1个,配备希沃交互智能平板、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等设备。图书馆藏有小学教育类图书3.2万册,订阅专业期刊57种。
七、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设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每年遴选30名优秀生进入“未来名师班”,实行导师制个性化培养。近三年学生获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奖项2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5项。
八、社会服务功能拓展
承担“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年均培训乡村教师1200人次。组建“嘉陵江教育智库”,为地方教育决策提供咨询报告17份。开发《川东北童谣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等乡土课程资源包,辐射周边6县区。
通过多维度的对比分析可见,四川南充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已形成鲜明的“扎根地方、服务基层”办学特色。其“三维协同”培养模式(高校-政府-小学)、“四阶递进”实践体系、“五能并举”评价标准(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发展能力、文化传承能力),有效破解了乡村教师培养中的“适切性”难题。建议进一步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与重点小学的双向赋能机制,探索“人工智能+师范教育”新路径,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时代适应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0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