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师范学校校长作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推动者,其治校理念与实践深刻影响着学校发展轨迹。该校长以“师范性与现代性融合”为办学主线,通过构建“三元协同”育人体系(基础文理+教师技能+创新实践),显著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在其任期内,学校实现省级重点课题立项增长300%,师资硕士以上学历比例从42%提升至78%,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连续5年保持95%以上。其管理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名师工作室+校地合作”双轮驱动机制,二是推行“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模式,三是首创“乡村教育人才定向培养计划”。然而,其在扩张规模与保持师范特色间的平衡、数字化教学转型速度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一、个人背景与治校资历
校长毕业于西南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拥有教育学博士学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23年,其中担任管理岗位15年。曾获“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18)、“全国师范院校创新管理奖”(2021)等荣誉。其职业生涯呈现“教学-教研-管理”三级跳特征,形成“理论-实践-政策”闭环能力体系。
维度 | 资阳师范学校校长 | 四川某师范校长 | 重庆师范校长 |
---|---|---|---|
最高学历 | 教育学博士 | 教育硕士 | 理学博士 |
管理年限 | 15年 | 18年 | 12年 |
学术成果 | 核心期刊论文28篇 | 15篇 | 35篇 |
二、教育理念与实践路径
校长提出“三维师范教育模型”:知识维度强化学科基础,能力维度突出教学技能,素养维度注重师德养成。实践中构建“四阶递进”培养体系:一年级通识教育、二年级专业分化、三年级技能强化、四年级实战演练。特别设立“乡村教育实验班”,实行“3+1”弹性学制,已为偏远地区输送教师632名。
培养特色 | 资阳师范 | 达州师范 | 西昌学院 |
---|---|---|---|
乡村定向培养 | 独立编班+专项资助 | 混合编班 | 无专项计划 |
技能考核标准 | 三笔字+教学设计+课堂管理 | 仅教学设计 | 信息化教学为主 |
实习时长 | 12个月(含支教) | 8个月 | 6个月 |
三、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实施“青蓝工程3.0”计划,建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三级成长梯队。近五年引进博士12人,选派45名教师赴海外研修,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创新“校地教研共同体”模式,与周边12所中小学建立联合教研机制,开发校本教材23套。
指标 | 资阳师范 | 内江师范 | 乐山师范 |
---|---|---|---|
高级职称占比 | 41% | 38% | 35% |
双师型教师 | 65% | 52% | 48% |
校地合作项目 | 37项 | 22项 | 18项 |
四、教学质量管控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质量监控网络:课堂教学巡查(每日)、学生评教(每周)、督导听课(每月)、用人单位反馈(每学期)。开发“师范生能力图谱测评系统”,设置6大模块28项指标。近三届毕业生教学能力达标率9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五、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
主持省级以上教改课题9项,建成“基础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推动“三区三州”教育帮扶项目,培训乡村教师4300人次。其主导的“县域教师发展支持系统”被省教育厅列为示范案例,相关成果在川渝地区推广。
六、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打造“三雅文化”品牌:环境雅致(投资3000万建设园林校园)、行为优雅(制定《师范生礼仪规范》)、学识博雅(设立经典诵读学分)。每年举办“未来教师素质大赛”,涵盖教学设计、才艺展示、教育叙事等12个项目。
七、现存挑战与争议
- 规模扩张压力:在校生规模突破万人后,实训资源紧张问题凸显
- 特色保持困境:综合大学转型趋势下师范属性弱化风险
- 地域限制瓶颈:优质生源多流向成都、重庆等地高校
- 管理效率争议:部分教师反映行政流程存在冗余环节
八、未来发展战略
校长提出“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建成“川渝教师教育高地”。具体措施包括:投资1.2亿建设智慧教室;与重庆师范大学共建“教师教育联盟”;试点“4+2”本硕贯通培养;开发虚拟现实教育实训系统。目前已完成数字化转型一期工程,建成在线课程资源库(含234门课程)。
该校长治下的资阳师范学校,通过精准定位区域教育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其“立足基层、服务乡村”的办学方向,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形成有效呼应。虽然在资源整合、品牌辐射等方面仍需突破,但其在师范教育本质坚守、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实践,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改革样本。未来如何在规模发展与内涵建设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检验其治理智慧的关键命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