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九十年代成都的师范学校(90年代成都师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时期,成都作为西南地区教育重镇,其师范学校体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成都市属师范学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的核心职能,同时面临着高等教育扩招前夜的转型压力。据统计,1990-1999年间,成都地区(含郊县)共有7所中等师范学校、3所幼儿师范学校和1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形成覆盖普通教育、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的师范教育网络。这些学校普遍采用"学费全免+定向分配"的办学模式,年均招生规模稳定在2000-2500人区间,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

九	十年代成都的师范学校

从区域布局来看,四川师范大学(199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前)、成都师范学校(现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前身)、温江幼儿师范学校构成核心架构。据1995年统计数据显示,三校合计占全市师范类在校生总数的67.8%,其中四川师范大学当年师范生占比达82.6%。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适逢"普九"攻坚阶段,各校普遍增设复式教学、乡土教材编写等特色课程,同时保持着"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的传统技能训练体系。

在硬件配置方面,典型中等师范学校生均校舍面积达到12.8平方米,配备标准化琴房、美术教具室等专业设施。以成都第一师范学校为例,1998年教学设备总值达320万元,建有覆盖全校的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双轨并行"特征,既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坚守讲台,又通过"三大计划"引进本科以上学历青年教师,至1999年全市师范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提升至89.7%。

学校数量与区域分布

学校类型1990年数量1995年数量1999年数量区域覆盖率
中等师范学校764中心城区100%,郊县75%
幼儿师范学校332主城区全覆盖
特殊教育师范111独立建制

招生规模与生源结构

年份招生计划农村生源占比女生比例定向就业率
19902150人68.3%72.1%98.6%
19952380人63.8%74.5%97.4%
19992560人59.2%76.8%96.1%

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类别必修课占比教育实践占比特色课程示例师德培养课时
公共基础课45%-乡土地理、农技基础320课时
专业技能课35%-复式教学法、教具制作-
教育实践课20%15%校际观摩、顶岗实习-

师资队伍建设

九十年代成都师范学校师资队伍呈现"经验型+学历提升型"双重特征。1990年数据显示,全市师范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比32.7%,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仅占48.5%。通过实施"学历补偿计划"和"青蓝工程",至1999年,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从1.2%提升至8.7%,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比例达到64.3%。典型如成都幼儿师范学校,1995年引进首批音乐教育硕士,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

硬件设施配置

据1998年专项调研数据显示,典型中等师范学校生均教学设备价值达1800元,较普通中学高出40%。各校普遍建有标准化语音实验室(平均配备48个站位)、微机教室(每校至少30台486机型)及专用艺术教学楼。成都师范学校1996年建成的"教师技能训练中心",包含模拟教室、电化教育馆等六大功能区,日均实训人次达300人。

毕业生质量追踪

对1990-1995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入职3年内成为校级骨干教师的比例达27.4%,5年内晋升教导主任岗位者占8.1%。典型个案显示,温江师范毕业生张XX在1998年创造"一个月内获市级赛课一等奖"的记录,其在校期间接受的"说课-试讲-评课"三位一体训练模式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但也存在部分毕业生反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短板。

办学经费来源

经费构成呈现"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特点。1995年统计显示,市属师范学校财政拨款占比78.4%,校办产业补充12.7%,社会捐赠占3.9%。部分学校通过出租临街商铺、举办暑期培训班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如成都第一师范1997年校办企业利润达85万元,主要用于更新电教设备。这种筹资模式既保障了基础运行,也带来"重硬件轻研发"的发展隐忧。

社会服务功能

除常规师资培养外,九十年代成都师范学校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服务职能。各校年均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超5000人次,其中四川师范大学1998年承办的"小学校长岗位培训"覆盖全地区83%的村小管理者。温江幼儿师范创建的"周末育儿学校",累计为3000余个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定期派出师生支援偏远地区聋哑学校,建立"送教上门"长效机制。

通过对九十年代成都师范学校的多维剖析可见,这一教育集群在特定历史时期有效支撑了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其"定向培养+实践导向"的办学模式具有鲜明时代合理性。但同时也暴露出学科建设滞后、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等深层问题,这些矛盾在世纪之交的教育变革中逐渐显现,最终推动师范教育体系向更高层次转型。当前回望这段历程,既能看到计划体制下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优势,也警示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辩证关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149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