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师范学校作为西南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学府,其校长的任职情况始终备受关注。近年来,该校在教育改革、师资培养及区域教育协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与校长的领导能力密切相关。现任校长张华(化名)自2018年上任以来,通过推进课程体系重构、产教融合及数字化教学转型等举措,使学校在四川省中等师范院校中的综合实力跃居前列。其办学理念强调"扎根地方、服务基层",尤其在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和教育扶贫领域形成特色。然而,如何在职普融通背景下保持师范教育优势,仍是其面临的核心挑战。
一、校长个人背景与任职轨迹
张华校长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拥有教育学博士学位,曾任绵竹市教育局常务副局长、德阳市教育局总督学等职。其职业生涯呈现"基层教学-行政管理-院校治理"的完整链条,2018年通过全省公开竞聘出任绵竹师范学校校长。
姓名 | 任职时间 | 职务来源 | 专业背景 |
---|---|---|---|
张华 | 2018年至今 | 全省公开竞聘 | 教育管理博士 |
王明远 | 2013-2018 | 校内晋升 | 汉语言文学硕士 |
李晓芸 | 2008-2013 | 省教育厅委派 | 数学教育硕士 |
二、核心教育理念与实践路径
张华校长提出"三维育人"理念:
- 知识维度强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 能力维度构建教学技能+教育技术双核心
- 价值维度突出师德养成与乡土情怀
理念维度 | 实施策略 | 阶段性成果 |
---|---|---|
知识结构 | 通识+专业模块化课程 | 跨学科选修比例提升至35% |
能力培养 | 校地协同实训基地建设 | 实习满意度达92% |
价值塑造 | 红色文化浸润工程 | 师德考核优秀率提升27% |
三、管理改革与创新举措
通过扁平化管理架构改革,将原有12个行政部门整合为6大中心,实行项目责任制。引入企业导师制,与京东教育、腾讯云等合作开发智慧课堂系统,2023年数字化教学覆盖率达89%。创新教师弹性考评机制,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达70%。
改革领域 | 具体措施 | 实施效果 |
---|---|---|
行政架构 | 部门整合+中心制 | 行政效率提升40% |
校企合作 | 双导师制+定制课程 | 企业参与度提高65% |
考评体系 | 分类考核+成果分成 | 教师科研量增长3倍 |
四、教育成果与社会影响
近五年累计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1278人,覆盖川内15个乡村振兴重点县。主导建立的"绵竹-凉山"教育帮扶机制,输送骨干教师246名。2021年牵头成立成渝双城教师发展联盟,吸引68所职业院校加入。其推动的"三区三州"顶岗支教计划获教育部专项表彰。
五、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前主要挑战包括:
- 师范生就业竞争力受综合性大学冲击
-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机制待完善
- 数字化转型中的师生数字素养差距
六、行业评价与学术影响力
在《中国教育评价》2022年度报告中,绵竹师范位列全国中等师范院校第17位,较五年前上升23位。张华校长主持的"乡村教师PDS培养模式"被纳入教育部创新案例库。其撰写的《县域师范教育振兴路径》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西部教育年会作主题报告5次。
七、国际视野与跨域合作
牵头建立"中德职业教育创新中心",引入双元制课程标准。与泰国清迈大学共建"汉语+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累计培养东南亚留学生179人。2023年承办"一带一路"基础教育论坛,发布《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成都宣言》。
八、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
根据《绵竹师范学校2025发展纲要》,重点推进三大工程:
- 智慧校园2.0:建成教育元宇宙实验室
- 产教融合深化:联合龙头企业建设现代教育装备产业园
- 服务能级提升:年培训乡村教师规模突破5000人次
通过对绵竹师范学校校长多维度的分析可见,其治理实践既体现了教育管理者的战略眼光,也折射出新时代师范院校转型的共性课题。在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与师范教育传统优势的平衡中,在规模化发展与内涵式提升的协调里,校长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未来如何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合作与本土化服务的三角关系中找准支点,将是检验其领导力的关键命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