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校长(西昌民幼师院校长)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西昌民族幼师”)作为西南地区民族师范教育的重要基地,其校长在推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及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现任校长自任职以来,以“民族性、师范性、创新性”为办学理念,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等举措,显著提升了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和教育质量。在民族教育特色化、师资培养精准化、校企合作实效化等方面,该校形成了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然而,面对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双语教学人才短缺等挑战,校长仍需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西	昌民族幼儿师范校长

一、校长教育背景与管理风格

校长毕业于西南大学教育学专业,拥有教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民族教育研究,曾主持多项国家级民族教育改革课题。其管理风格注重“学术引领+实践导向”,强调民族教育与现代师范教育的深度融合。

校长姓名 专业背景 研究方向 任期年限
XXX 教育学(民族教育方向) 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双语教学 2018年至今

二、核心办学成果与数据对比

通过对比川内三所同类院校(阿坝师专、康定幼师、西昌民族幼师),可见西昌民族幼师在民族学生占比、双语课程覆盖率、毕业生本地就业率等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

指标名称 西昌民族幼师 阿坝师专 康定幼师
少数民族学生占比 82% 65% 74%
双语课程比例 45% 30% 25%
毕业生本地就业率 78% 62% 68%

三、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校长通过“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和“彝汉双语教师培养工程”,构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截至2023年,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2%,较2018年提升18个百分点。

年份 专任教师总数 硕士以上占比 双师型教师占比
2018 210人 35% 12%
2023 350人 68% 31%

四、民族教育创新实践

校长主导开发“彝汉双语”校本教材12套,建立“非遗技艺+学前教育”课程模块,并设立“火把节文化实践周”等特色项目。2022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 开发《彝族民间舞蹈》《彝族漆器工艺》等特色选修课
  • 与凉山州12个县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年输送教师超500人
  • 建成“民族教育数字化资源库”,收录教学案例2000余个

五、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校长推动建立“园校共同体”育人模式,与西昌市30所幼儿园共建实践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近三年累计开展社会培训1.2万人次。

合作项目 合作单位 年度受益人数
教师轮岗实训 凉山州教育局 800人
非遗技艺传承 凉山彝绣协会 300人
双语教材研发 四川民族出版社 50人

六、科研能力与成果转化

校长任职期间,学校获批省级以上课题45项,发表民族教育相关论文200余篇。其中《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建设“民族地区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省级平台
  • 开发“智慧幼教”APP,覆盖凉山州80%乡镇幼儿园
  • 牵头制定《彝汉双语幼儿园建设标准》(地方规范)

七、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双语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仍待解决。校长提出“三个强化”策略:强化校地协同机制、强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强化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挑战类型 具体表现 应对措施
师资稳定性 年流失率达15% 提高偏远地区补贴标准30%
教育均衡性 县域间资源差距显著 建立“1+N”帮扶联盟
文化传承 传统技艺传承断层 聘请非遗传承人驻校教学

八、区域影响力与示范效应

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其“双语+技能”培养模式在云贵川藏彝区推广。校长多次在全国性民族教育论坛分享经验,形成“西昌模式”品牌效应。

  • 承办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峰会(2021-2023)
  • 输出管理团队支援西藏昌都幼师建设
  • 开发资源向云南楚雄、红河等地辐射应用

西昌民族幼师校长通过系统性改革,将民族性与师范性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区域教育质量,更探索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跨区域协同、文化创新传承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5854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72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