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高中(四川遂宁师范高中)

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高中部(以下简称“遂宁师范高中”)作为川东北地区具有深厚师范教育底蕴的公立中学,其发展历程与区域教育需求紧密相连。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14年创办的“四川省立第三师范学校”,2000年改制为普通高完中后,逐步形成以师范文化为根基、综合素质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高考本科上线率稳定在75%以上,重点班一本率超50%,在川东北同类学校中处于中上游水平。硬件设施方面,占地200亩的新校区配备标准化实验室、图书馆及体育场馆,但生均活动面积仍低于成都七中、绵阳南山中学等省内顶尖学校。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高级教师占比38%,但对比绵阳中学(高级教师占比52%)仍有提升空间。课程体系保留师范特色,开设教育心理学、书法基础等校本课程,但选修课种类较成都七中减少约40%。总体来看,遂宁师范高中在传承师范传统与适应新高考改革之间仍需探索平衡路径。

四	川省遂宁师范学校高中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遂宁师范高中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14-1999年的师范教育时期,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核心,累计输送教师近万名;2000-2015年的转型探索期,通过增设普通高中班级实现“师范+普教”双轨制;2016年至今的内涵发展期,聚焦“智慧教育+师范特色”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当前定位为“区域性优质高中”,既承担为高校输送人才的任务,又延续师范技能培养传统。与绵阳中学“全省顶尖”、南充高中“均衡发展”的定位相比,遂宁师范高中更注重服务本地基础教育生态,其“乡村振兴计划”每年定向培养50名乡村教师,这一特色在川东北同级学校中独树一帜。

学校名称创办时间省级示范认定时间重点班一本率
遂宁师范高中1914201852%
绵阳中学1907198589%
南充高中1927198078%

师资结构与教学能力

截至2023年,学校共有教职工286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正高级职称12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31%。年龄分布呈“纺锤型”,30-45岁教师占68%,但对比绵阳中学(45岁以上骨干教师占比25%),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积累速度较慢。教研成果方面,近三年完成省级课题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3篇,但专利数量(2项)远低于成都七中(17项)。特色在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要求理科教师具备实验指导资格,文科教师掌握心理辅导技能,这与学校保留的师范教育传统直接相关。然而,高级教师流失率达7%(2022年数据),高于省内平均水平,反映出待遇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核心指标遂宁师范高中绵阳中学南充高中
特级教师人数51812
硕士占比31%49%42%
年均流失率7%3%5%

课程体系与特色项目

学校实行“基础+拓展+实践”三级课程体系,必修课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每周开设2节校本选修课。特色项目包括“未来教师工作坊”(模拟课堂教学实训)、“涪江文化研究”地方课程、“机器人创客实验室”等。其中,师范类选修课覆盖教育戏剧、板书设计等12门课程,参与学生达年级总人数的40%。但对比成都七中的“学术性社团”(如量子物理社、模联社)和绵阳中学的“竞赛培优体系”,遂宁师范高中的课程深度开发仍需加强。2023年新设“乡村教育领航计划”,选拔50名学生进行专项培养,包含支教实践、双语教学等模块,该创新举措尚未在其他川东北学校普及。

硬件设施与信息化水平

新校区投资3.2亿元,建有标准田径场、天文观测台、数字化实验室等设施。生均教学设备值达8500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800元),但实验室数量(物理3间、化学3间)仅为绵阳中学的一半。信息化建设方面,建成“智慧课堂”系统,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但AI教学应用率(15%)低于成都七中(42%)。特色设施包括川东北首个“教育博物馆”,收藏百年师范教材教具,以及配备VR设备的“沉浸式思政教室”。不过,图书馆藏书量28万册,生均32册,较南充高中(生均45册)存在差距,电子资源更新频率也偏低。

指标遂宁师范高中成都七中绵阳中学
生均设备值8500元1.2万元9800元
实验室数量物理3/化学3物理6/化学6物理5/化学5
AI教学覆盖率15%42%28%

升学质量与生源结构

2023年高考参考人数1280人,本科上线968人,上线率75.6%,其中985院校录取42人,211院校158人。对比南充高中(本科率89%)和绵阳中学(本科率96%),存在明显差距。生源构成方面,本地生源占比65%,其余来自川东北3市17县,农村户籍学生占41%。特色培养项目“珍珠班”连续五年本科率100%,但该班仅招收40人/届。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艺体生本科上线率达82%,远高于全省平均(58%),反映出特色化培养优势。然而,清北录取人数自2019年后断档,顶尖学生流失至成都、绵阳现象突出。

管理模式与校园文化

实行“年级负责制+导师制”双重管理,每个班级配置1名学业导师和1名生活导师。作息时间为早上6:30晨跑,22:30熄灯,周学习时长65小时,低于绵阳中学(72小时)。特色制度包括“成长银行”(将品德表现转化为积分)、“学科闯关赛”(替代月考)等。校园文化保留师范传统,每年举办“未来教师风采大赛”“教育名家讲坛”,但学生社团活跃度较低,注册社团32个,人均参与0.8个,而成都七中学生人均参与1.5个社团。家校共育方面,家长委员会参与度达92%,但数字化沟通平台使用率仅35%,落后于发达地区学校。

区域影响与社会责任

作为遂宁市基础教育龙头学校,年均接待周边学校观摩学习20余次,输出管理经验12项。牵头组建“涪江教育联盟”,涵盖12所初中,实施联合教研和师资轮岗。近三年为贫困地区培训教师870人次,援建乡村学校图书角45个。特色项目“师范生顶岗实习”每年派遣300名大四学生赴乡村中学支教,缓解师资短缺问题。但对比绵阳中学的教育集团化运作(管理8所分校),遂宁师范高中的辐射范围仍局限在本市及周边区县,省外影响力较弱。社会认可度调查显示,本地家长满意度87%,但成都、绵阳等地知晓率不足40%。

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师资高端人才引进困难,近三年仅成功引进1名正高级教师;二是课程改革滞后,选课走班实施率仅30%,低于省级示范性高中平均水平;三是财政投入受限,年均教育经费1.8亿元,仅为绵阳中学的45%。突破路径包括:深化“师范+普教”融合课程,开发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包;利用地理优势与重庆高校共建研学基地;争取专项债资金建设“未来教师创新中心”。关键需平衡传统传承与教育创新,例如将板书大赛等师范技能赛事升级为数字化教学能力比拼,既保留特色又接轨新时代需求。

面向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期,遂宁师范高中需在守住师范底色的同时拓宽发展边界。一方面,可借鉴南通中学“错位发展”经验,将乡村教育人才培养打造为全国品牌;另一方面,应学习深圳龙城高级中学的“智慧校园”建设模式,提升信息化教学效能。更为重要的是,需构建“大学-中学-小学”贯通式师范教育体系,例如与西华师范大学联合开展“2+2”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在扩大影响力的策略上,可借助成渝双城经济圈契机,申办“涪江流域基础教育论坛”,提升区域话语权。唯有将百年师范文脉转化为现代教育竞争优势,方能在全省高中教育格局中实现弯道超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8399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29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