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校训的历史与意义综合评述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作为贵州省重点职业院校之一,其校训承载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底蕴。校训以"厚德强技,笃学创新"为核心,既体现了职业教育对技能与实践的重视,也强调了道德修养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校训的形成与学校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既吸收了传统工匠精神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
从历史背景来看,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的工业技术学校,经历了从单一技工培训到综合性职业院校的转型。校训的提出与完善,反映了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尤其是近年来装备制造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校训中"厚德"与"强技"的并重,既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对"德技双修"育人理念的践行。
此外,校训中的"笃学创新"体现了学校对学术严谨性和技术创新的追求,与贵州省装备制造业"智造转型"战略相呼应。通过分析校训的关键词可以发现,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致力于塑造其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平衡恰恰是当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校训的正式表述与内涵解读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的校训为"厚德强技,笃学创新",这八字校训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内涵:
- 厚德:强调以德为先,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强技:突出职业技能的核心地位,呼应国家"技能强国"战略,体现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
- 笃学:倡导脚踏实地、专注持久的学习态度,契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 创新:鼓励突破传统思维,适应智能制造时代对技术革新的要求。
这四大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既传承了"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又注入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校训的语言简洁有力,易于记忆和传播,成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过程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与完善过程:
- 初创期(20世纪50-70年代):学校前身以培养基础技工为主,当时虽未明确校训,但"技术报国"的理念已深植办学实践中。
- 发展期(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学校提出"精技敬业"的临时性口号,初步形成职业道德与技能并重的意识。
- 定型期(21世纪初):在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后,经过广泛讨论,于2006年正式确立"厚德强技,笃学创新"的校训。
- 深化期(2015年至今):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校训被赋予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新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校训的演变与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导向高度一致。从早期强调单一技能培训,到后来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再到当前突出创新驱动,校训的内涵扩展反映了职业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三、校训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契合性分析
作为一所以装备制造为特色的职业院校,校训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呈现出多维度的深度契合:
- 专业设置层面:校训中的"强技"直接对应数控技术、智能制造等核心专业群的建设要求。
- 人才培养层面:"笃学创新"支撑了学校"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 校企合作层面:校训精神渗透到"现代学徒制"等合作模式中,企业评价毕业生兼具"职业操守"和"技术应变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将校训分解为具体的育人指标:如将"厚德"细化为6个职业道德考核点,将"创新"量化为专利发明、工艺改进等成果评价。这种可操作化的转化,使校训真正落地为办学行为的指南。
四、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走进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校训的渗透体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 物质文化层面:主教学楼镌刻校训铜字,实训中心悬挂历代工匠名言,校史馆专设"校训沿革"展区。
- 制度文化层面:将校训要求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设立"厚德奖学金"和"创新先锋班"。
- 行为文化层面:定期开展"校训践行月"活动,组织"工匠精神"讲座,举办技能创新成果展。
最具特色的是学校打造的"校训主题实训项目"——学生在完成机械零件加工时,需同步提交《工艺改进建议书》和《职业操守自评表》,实现了技能训练与校训教育的有机融合。这种浸润式的文化熏陶,使校训从文字规范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五、校训对区域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贵州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校训的价值已超越校园范畴,成为服务地方产业的重要支撑:
- 人才输出方面:近五年毕业生在本省装备制造业就业率达73%,企业反馈其"技术扎实、留得住、用得上"。
- 技术服务方面:教师团队基于"创新"校训,完成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40余项,获省级科技奖3项。
- 文化引领方面:学校牵头编制《贵州装备制造业职业规范》,将校训精神转化为行业标准。
一个典型案例是,该校参与某航空航天企业的"精益生产"项目时,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更将"笃学"精神植入企业培训体系。这种双向赋能证明,优秀的校训既是育人纲领,也能成为产业进步的文化动能。
六、校训的时代适应性探讨
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校训正在经历新的诠释与拓展:
- 数字化转型:在智能实训基地建设中融入"虚拟工匠"培养模块,赋予"强技"以数字技能新内涵。
- 可持续发展:将绿色制造理念纳入校训实践,开设"低碳技术创新"课程,响应"双碳"战略。
- 终身教育:依托校训构建"职业能力提升图谱",支持毕业生在职进阶学习。
当前,学校正在推进校训的"三维升级":从技能传授到能力建构,从校园文化到产业文化,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成长。这种动态调适机制,确保了校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七、校训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通过对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校训的深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 优秀的校训应兼具稳定性与时代性,既要坚守教育本质,又要呼应社会变革。
- 职业院校校训须突出类型特征,实现"做人"与"做事"要求的统一。
- 校训落地需要构建完善的实施路径,避免成为空洞口号。
展望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校训可能在"跨学科能力""全球胜任力"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但无论如何演变,其核心价值——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始终是职业院校校训不变的灵魂。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的校训研究不仅具有个案价值,也为同类院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在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深入挖掘校训这一文化基因的时代意义,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39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