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师范大学作为安徽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师范教育特色,构建了系统化、全程化、协同化的育人体系。学校通过融合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创新网络思政等举措,形成了“大思政”格局,成效显著。
该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打造高水平思政课程群,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二是将师德培养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形成“思政+师范”特色模式;三是构建“四位一体”育人体系(课程、科研、实践、文化),通过红色资源浸润、先进典型引领等方式提升育人实效。尤其在传承皖江文化、黄梅戏非遗等地方特色思政资源开发方面独具创新,近年来获评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等多项荣誉,毕业生从教信念坚定率达92%以上,展现出扎实的育人成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框架与顶层设计
安庆师范大学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办学治校的生命线,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 组织架构: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设立专项经费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力军,配备专职思政教师5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65%
- 制度设计: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2项制度,将思政工作纳入二级学院考核指标
- 资源整合:建成省级思政课虚拟仿真中心、3个红色实践教学基地,与安庆市委宣传部共建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 示范课程建设: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8门,开发《黄梅戏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等特色案例库
- 师范特色融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嵌入“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模块,开展“师德第一课”活动
- 教学方法创新:运用情景剧、微电影等形式,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采用“问题链+专题化”教学获省教学成果奖
三、实践育人体系的立体化构建
通过校内外协同联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
- 红色实践教育:组织学生赴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年均参与2000人次
- 志愿服务矩阵:建立“薪火”义务支教团等46个公益组织,连续8年赴山区支教,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 实习实训结合:在教育实习中增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考核项,师范生需提交不少于10课时的思政融合教案
四、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
顺应数字化趋势,构建“互联网+思政”新生态:
- 平台建设:开发“宜城思政云”APP,设置“皖江名人”“党史微课”等栏目,日均访问量超3000次
- 内容生产:学生团队创作的《信仰的味道》等短视频获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奖
- 舆情引导:建立校-院-班三级网络评论员队伍,定期开展网络文明素养培训
五、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术支撑
通过引育并举提升思政工作专业化水平:
- 人才引进:实施“思政骨干博士计划”,近三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14名
- 培养培训:组织教师赴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研修,举办“思政金课”工作坊21期
- 科研反哺:设立思政专项课题,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发表论文43篇
六、皖江文化资源的思政转化
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
- 文化课程开发:开设《陈独秀思想研究》《赵朴初慈善精神》等选修课,编写《皖江红色文化读本》
- 非遗传承创新:将黄梅戏《邓稼先》等剧目引入思政课堂,成立戏曲思政工作室
- 场馆育人:利用校内邓石如书法馆、皖江历史文化展馆开展现场教学
七、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建立多维度的思政教育成效评估体系:
- 过程性评价:采用“课堂观察+成长档案”跟踪学生思想动态,建立个性化辅导档案2000余份
- 结果性评价:连续5年开展毕业生思政素养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7%
- 反馈优化:每学期召开学生思政工作听证会,近三年根据建议增设“乡村振兴实践”等12个教育模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