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大连工业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工大校训历史")

大连工业大学校训的

大连工业大学的校训是“博学精思,笃志亲民”,这八个字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核。校训中,“博学精思”强调学术的广博与思维的严谨,鼓励师生在专业领域深耕的同时,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笃志亲民”则体现了学校服务社会、扎根实践的使命感,倡导师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相结合。这一校训不仅反映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高标准,也彰显了其作为一所工科院校的务实风格。

大	连工业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从历史背景来看,校训的提出与大连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学校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沈阳轻工业学院,后经多次更名与合并,逐步确立了以轻工、食品、纺织等学科为特色的办学方向。校训的成型伴随着学校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转型,既传承了轻工行业的务实传统,又融入了新时代对创新与责任的呼唤。校训的精神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大连工业大学校训的文本解析

“博学精思,笃志亲民”的校训,每一部分都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博学”源自《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强调广泛涉猎知识,打破学科壁垒;而“精思”则要求对所学内容深入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两者结合,体现了学校对学术广度与深度的双重追求。

后半部分“笃志”出自《论语·子张》的“笃信好学”,意为坚定志向,坚守初心;“亲民”则化用《大学》中“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教育的社会属性,要求师生关注民生需求。校训通过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既传承了中华文化精髓,又呼应了当代高等教育的使命。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大连工业大学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学校发展逐步凝练而成。其历史脉络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 初创期(1958-1980年代):学校以培养轻工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校风注重“严谨求实”,虽未正式提出校训,但为后续理念奠定了基础。
  • 成型期(1990年代-2000年代初):随着学科拓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开始提炼文化内核,“博学精思”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强调学术创新。
  • 确立期(2007年更名后):学校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为体现综合性大学定位,“笃志亲民”被加入,最终形成完整的校训体系。

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学校从行业院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也展现了其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校训与学科特色的联动关系

大连工业大学以轻工技术与食品科学见长,校训中的“精思”与“亲民”直接关联其学科特色。例如:

  •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精思”体现为对加工技术的精益求精,而“亲民”则转化为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前沿研究。
  • 纺织与材料工程学科将“博学”融入跨学科创新,开发功能性纤维;“笃志”表现为对绿色制造的长期投入。

这种联动使得校训不仅是精神标语,更成为指导学科建设的实践原则。学校通过产学研结合,将校训精神转化为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具象化表达

大连工业大学通过多种形式将校训融入日常场景:

  • 视觉符号体系:校训碑石矗立于主楼广场,校徽中书本与齿轮图案呼应“博学”与“亲民”。
  • 品牌活动:“精思论坛”邀请学者分享跨学科成果,“亲民实践团”连续15年开展乡村技术帮扶。
  • 课程设置:通识课模块要求文理交叉选修,专业课增设“工程伦理”环节,呼应校训的全面育人观。

这些载体使抽象理念具象化,让学生在日常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校训内涵。

校训对师生行为的引导作用

校训通过制度设计深度影响师生行为模式。在教师层面:

  • 职称评审中增设“社会服务”指标,体现“亲民”导向;
  • 科研团队需提交“技术惠民”可行性报告,强化应用研究。

对学生而言:

  • 奖学金评定加入“创新思维”评分项,鼓励“精思”;
  • 毕业设计要求20%选题来自企业需求,落实“笃志”。

这种机制化的引导,使得校训超越口号层面,成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之一。

校训精神的当代价值与挑战

在高等教育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大连工业大学校训展现出独特价值:

  • 应对技术变革:“博学精思”倡导的跨学科思维,适应了人工智能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 回应社会期待:“笃志亲民”与乡村振兴、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高度契合。

然而,实践层面也面临挑战,如在量化考核体系中如何平衡“学术深度”与“知识广度”,以及如何将传统工科优势延伸至新兴领域。学校正在通过创新实验班、产业学院等尝试,探索校训精神的新表达。

校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解读演变

对校训的理解随时代发展而动态调整:

  • 20世纪90年代:“精思”侧重专业技能打磨,与当时“工程师摇篮”定位一致;
  • 2010年后:融入“新工科”理念,“博学”扩展到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
  • “十四五”期间:“亲民”增加了“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技术开发内涵。

这种与时俱进的解读,使校训始终保持生命力,避免成为僵化的教条。

校训与国际高等教育的对话

大连工业大学的校训与全球工程教育趋势存在诸多共鸣:

  • “博学”对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跨文化能力”;
  • “亲民”与美国工程院“服务社会”的伦理准则相呼应。

在国际认证中,校训体现的“知识-能力-价值”三维培养模式,成为学校通过ABET认证的重要文化依据。同时,学校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校训理念融入全球化人才培养实践。

校训传承中的标志性人物与事件

校训精神通过具体人物与事件得以彰显:

  •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教授团队将“精思”应用于海参深加工技术,成果惠及千万养殖户;
  • 2021年师生参与河南抗洪救灾,研发快速净水装置,践行“亲民”承诺;
  • 校友企业家设立“笃志奖学金”,反哺母校人才培养。

这些案例构成校训教育的生动教材,强化了师生的文化认同。

校训研究的学术视角与未来方向

学界对大连工业大学校训的研究已形成多维视角:

  • 教育学者关注其“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文素养培养路径;
  • 管理专家分析校训与学科群建设的互动机制;
  • 文化研究者探讨传统训诂在现代大学中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研究可能聚焦校训数字化传播(如元宇宙场景构建)、与终身学习体系的衔接等新课题,进一步释放其文化影响力。

大	连工业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大连工业大学校训的百年树人之道,仍在时代浪潮中不断书写新的篇章。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关到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从课堂的知识传授到产业的协同创新,“博学精思,笃志亲民”始终是凝聚师生共识的精神坐标,指引着学校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246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