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安庆师范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安庆师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安庆师范大学的校训——“敬敷世范,勤学笃行”——是该校深厚历史底蕴与鲜明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其立校之本、兴校之魂。这八个字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历程,尤其是其作为安徽近代高等教育源头所承载的文化使命。校训的演变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安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它从清代安徽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省学”敬敷书院的训诫中汲取养分,历经清末新政中安徽师范学堂的革新求变,又在民国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烽火中坚守,最终在新中国的阳光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里,被赋予了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要求的新内涵。“敬敷世范”体现了对知识、对教育、对师道的崇高敬意与责任担当,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髓;“勤学笃行”则强调了刻苦钻研的求学态度与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是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这则校训不仅指引着一代代安师大人治学修身的方向,更塑造了学校朴实、严谨、担当、奉献的独特气质,成为凝聚师生校友、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安庆师范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源流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璀璨星空中,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标识,而校训便是其中最凝练、最核心的体现。安庆师范大学,这所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美誉的安庆的省属师范大学,其校训“敬敷世范,勤学笃行”如同一部微缩的史诗,承载着跨越百年的文脉传承与时代使命。它不仅是对师生的基本要求,更是学校灵魂的彰显,是其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未来阔步前行的精神灯塔。要深刻理解这八个字的千钧之重,就必须回溯其波澜壮阔的历史源流,探寻其如何在时光的淬炼中熔铸成型。


一、 源远流长:校训的历史根基与脉络演变

安庆师范大学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与学校自身的发展阶段紧密相连,是传统书院精神、近代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交融的产物。

  • 敬敷书院的文脉奠基(1897-1901)

    校训中“敬敷”二字的直接源头,可追溯至清代的敬敷书院。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省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原址位于安庆市区,后迁至现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内,其命名“敬敷”,源自《尚书·舜典》中的“敬敷五教”,意为“恭敬地布施教化”。这奠定了学校最初的文化基因:对教育事业的虔诚敬畏与传播知识、教化社会的神圣使命感。书院时期的学风、师道传统以及对于儒家经典教育的重视,为日后校训的精神内核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 安徽师范学堂的近代转型(1902-1927)

    清末新政时期,在教育救国的浪潮下,敬敷书院于1902年与求是学堂合并,诞生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安徽大学堂,次年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这一时期,学校开始引入西学,课程设置兼具中西,但师范教育的职能已初步显现。随后在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安庆创办,其初期便设有文法学院、理工学院,师范教育的色彩愈发浓厚。尽管此时尚未有明确的、统一的校训,但“敬敷”所代表的传统教育精神与近代科学民主思潮开始碰撞融合,为校训的孕育提供了时代土壤。

  • 国立安徽大学时期的积淀与抗战中的坚守(1928-1949)

    省立安徽大学于1939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成为抗战时期后方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师生辗转流离,坚持办学,锤炼了坚韧不拔、勤勉向学的品格。这一时期,学术氛围活跃,名师云集,“笃行”“勤学”的实践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下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虽然学校因战争多次迁徙,但“敬敷”的文化火种未曾熄灭,反而在逆境中愈发闪耀,为校训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新中国时期的调整与师范教育体系的确立(1949-2006)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体系经历调整。1977年,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建立,后于1980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安庆师范学院,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新阶段。在这一时期,全国高校普遍重视校风、学风的建设,提炼具有自身特色的校训成为共识。学校在总结历史传统、结合师范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开始酝酿和提炼能够代表自身精神的训词。“敬敷”的历史渊源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内核相结合,“勤学笃行”的务实作风与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要求相呼应,校训的雏形逐渐清晰。

  • 校训的正式确立与传承(2007年至今)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6年学校更名为安庆师范学院,以及后来在2016年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更好地凝聚人心、彰显特色,学校在深入挖掘校史、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将“敬敷世范,勤学笃行”正式确立为校训。这标志着学校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与升华。此后,校训通过入学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史宣传等多种途径,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二、 字字珠玑: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多维解读

“敬敷世范,勤学笃行”这八个字,前后呼应,内涵丰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

  • “敬敷”——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与担当

    “敬”是态度,是内心对知识、对学术、对教育事业的庄严敬意和虔诚心态。它要求师生保持一种谦逊、严谨的治学精神,反对浮躁与功利。“敷”是行动,是传播、布施、践行。它体现了大学作为知识创造与传播中心的社会责任,要求将所学所知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敬敷”合一,强调的是内化于心的敬畏感与外化于行的奉献精神的统一,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立身之本的根本体现。

  • “世范”——为师之道的追求与境界

    “世范”即“世人之模范”,直接指向了学校作为师范大学的核心使命。《strong>师范一词的本义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世范”是对师生,尤其是未来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它不仅是知识上的权威,更是道德上的楷模。它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以高尚的师德人格感染学生;要求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要锤炼品格,努力成为有益于社会、堪当时代大任的栋梁之材。这是对中华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人格的现代诠释。

  • “勤学”——治学立业的基础与路径

    “勤学”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它倡导的是一种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勤学”更意味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勇于探索新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对于师范大学的学生而言,“勤学”不仅是为个人成长积蓄力量,更是为未来教书育人储备丰厚的学识底蕴。它反对懈怠,鼓励勤奋,是通往“学高”的必由之路。

  • “笃行”——知行合一的关键与归宿

    “笃行”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学习的最终环节和目的。“笃”意为坚定、踏实、一心一意。“行”即实践、行动。“笃行”强调要将所学的知识、所形成的理念坚定地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巩固和升华知识。它反对空谈,注重实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对于师范生而言,“笃行”意味着要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锻炼能力,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转变。

这四组词汇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敬敷”是精神引领,“世范”是目标指向,“勤学”是实现路径,“笃行”是价值归宿。它们共同勾勒出安庆师范大学所期望培养的人才形象:既有崇高理想和道德情操,又有扎实学识和实践能力,能够恭敬地投身教育事业,并努力成为社会的表率。


三、 融入血脉: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是否真正融入学校的办学实践,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安庆师范大学的校训绝非悬于墙上的口号,而是切实体现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

  • 在教育教学中筑牢“敬敷世范”的根基

    学校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举办师德楷模报告会、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机制等方式,强化未来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在课程体系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于此同时呢,严格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世范”的要求内化于日常教学科研行为之中。

  • 在学风建设中弘扬“勤学笃行”的精神

    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潜心向学。图书馆、自习室常常座无虚席,各类学术讲座、读书报告会、学科竞赛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于此同时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了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教育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笃行”所学,增长才干。这种“学”与“行”的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 在校园文化中浸润校训的滋养

    校园内的敬敷书院遗址得到精心保护和利用,成为开展入学教育、校史教育的重要场所,让学生直观感受学校悠久的历史文脉。校史馆详细展示了学校从敬敷书院到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使校训的历史厚重感可触可感。
    除了这些以外呢,通过校训释义宣传、主题征文、演讲比赛、艺术作品创作等形式,使校训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 在服务社会中彰显校训的价值

    作为一所地方师范大学,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安庆、服务安徽、面向全国,积极投身基础教育改革、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创新等事业。广大师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展支教、科普、文化下乡等活动,正是“敬敷”(布施教化)和“笃行”精神的直接体现。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教学技能和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生动诠释了“世范”的内涵。


四、 时代回响: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安庆师范大学的校训“敬敷世范,勤学笃行”非但没有过时,反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敬敷世范”所蕴含的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与担当,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的初心和使命。面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勤学”所倡导的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一切发展最终都要落脚于“笃行”,需要千千万万的建设者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对于安庆师范大学自身而言,校训将继续引领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坚守师范教育本色,同时拓展综合性办学空间;既要扎根中国大地,传承优秀文化,又要具有国际视野,博采众长。校训精神将激励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教育事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总而言之,安庆师范大学的校训是一座精神的富矿,它连接着过去的辉煌,支撑着现在的奋斗,也昭示着未来的方向。它如同黄梅戏的悠扬唱腔,回荡在长江之畔、菱湖之滨,提醒着一代代安师大人勿忘来路,不负使命,始终以“敬敷”之心,行“世范”之实,以“勤学”之态,达“笃行”之境,在伟大的时代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这八字箴言,已然并将继续作为安庆师范大学最鲜明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引领着这所百年学府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339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54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