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学院校训及其历史的
张家口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博学,笃行致远",这八个字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校训中的"厚德"强调品德修养,体现了教育以德为先的宗旨;"博学"倡导广博的知识积累,呼应了现代高等教育的综合性要求;"笃行"指向实践精神,鼓励学以致用;"致远"则寓意长远发展,寄托了对师生未来的美好期许。这一校训的形成与张家口学院的历史沿革密切相关,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精髓,又融入了时代精神,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导向。
从历史背景看,张家口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的师范类院校,后经多次合并与升格,逐步发展为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校训的制定历经了广泛的师生讨论与专家论证,最终于学校正式更名后确立。它不仅是对过往办学经验的总结,也展现了学校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定位。以下将从校训内涵、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及现实意义等多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校训"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深刻内涵
- 厚德:源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道德修养是立人之本。在当代教育中,张家口学院将"德"视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等途径培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倡导开阔的知识视野。学校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学术讲座等方式,鼓励学生打破专业壁垒,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
- 笃行:体现"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张家口学院依托张家口地区的产业资源,构建了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 致远:寓意志存高远的奋斗精神。校训以此激励师生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呼应了学校"立足冀北、辐射京津冀"的战略定位。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张家口学院的校训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 师范教育时期(1950s-2000s):前身院校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训导,强调师德与师能的结合,为现行校训中"厚德""博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 合并调整阶段(2000s-2013):多所地方院校整合期间,曾暂用"崇实尚能"作为过渡性校训,体现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这一理念在后来的"笃行"中得到延续。
- 本科院校确立期(2013年至今):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通过全校征集与专家研讨,最终确定现校训,既保留了历史传统,又赋予其新时代内涵。
三、校训与区域文化、办学特色的关联
张家口地处塞外,历史上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地域特质。校训中的"博学""致远"暗合这一文化基因,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侧重冰雪运动、生态旅游等特色领域,正是对地域资源优势的回应。
- 服务京张冬奥:借力2022年冬奥会契机,校训中的"笃行"转化为冰雪产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行动,如开设冰雪运动管理专业。
- 传承红色文化:张家口作为晋察冀边区重镇,校训"厚德"中融入了革命精神教育,通过校史馆、红色研学等活动强化价值观塑造。
四、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张家口学院将校训精神具象化为多维度的育人工程:
- 课程体系:通识课程设置"德文化"模块,专业课程嵌入实践学分,体现"博学"与"笃行"的结合。
- 环境营造:校园内设立校训石、主题雕塑,图书馆开辟"致远讲堂",形成视觉与空间的文化浸润。
- 品牌活动:每年举办"厚德人物"评选、"博学学术月"等特色活动,使抽象校训转化为师生可感可知的行为标杆。
五、校训对学校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校训成为张家口学院差异化发展的精神坐标:
- 应用型转型:以"笃行"为导向,近五年校企共建产业学院4个,毕业生就业率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 学科建设:围绕"博学"开展跨学科研究,如在高原环境与健康领域整合医学、体育学、生态学资源,形成研究特色。
- 社会评价:校训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使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更高认同,连续三年获评"河北省文明校园"。
六、校训的国际化表达与未来展望
随着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化,张家口学院将校训核心价值拓展至国际交流领域。与海外合作院校共同开展的"绿色发展与文化传承"项目,正是"致远"精神的全球化诠释。未来,校训将进一步融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在硕士点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发挥理念引领作用。
纵观张家口学院校训的历史与当下,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字表述的精炼,更在于对教育本质的持续叩问。从师范教育的德育传承,到应用型本科的实践创新,再到面向未来的开放胸怀,这所塞北高校始终以校训为锚点,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使命、开拓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