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央民族大学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中央民大建校背景)

中央民族大学校史评述中央民族大学的建立与发展,是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深刻变革与新生人民政权进行国家建设的必然产物,其校史与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探索民族平等团结之路的宏伟实践紧密交织。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面临着巩固统
一、恢复经济、整合社会的艰巨任务。在民族领域,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与不平等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帮助历史上处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民族实现发展,并培养其自己的干部与知识分子,成为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性议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创办一所专门服务于民族工作的高等学府被提上日程。它不仅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民族政策的重要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更承载着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崇高理想。从延安民族学院的革命血脉,到中央民族学院在京成立,再到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并跻身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该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其发展历程,堪称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典范,在中国教育史和民族发展史上均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 历史渊源与建校背景

中央民族大学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经验,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建设国家的迫切需求之中。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

延安时期的探索与实践

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圣地延安创办了延安民族学院。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研究的高等院校。当时,陕甘宁边区聚集了来自蒙古、回、藏、苗、彝等各民族的热血青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战的重要性。延安民族学院的成立,旨在培养懂得民族政策、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少数民族干部,以便更好地发动和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同时探索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学院的办学条件极其艰苦,但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艰苦奋斗、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为日后中央民族学院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可以说,延安民族学院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精神源头和光荣起点。

新中国初期的形势与任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民族问题上,旧中国长期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造成了深刻的民族隔阂,许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情况复杂。巩固国家统
一、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进步,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 政治整合的需要:国家需要迅速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不平等,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地整合进统一的国家政治体系之中,维护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
  • 政策落实的需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但这些政策的贯彻执行,急需大量通晓民族语言、了解民族情况、懂得民族政策的干部。
  • 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需要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这同样离不开本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
  • 民族团结的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各民族精英,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此背景下,创办一所全国性的、高水平的民族高等教育机构,集中力量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开展民族研究,便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必然选择。

决策与筹建过程

筹建中央民族学院的倡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正式决定在北京建立中央民族学院。该项工作由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前身)主要负责。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选址定于北京西郊的魏公村一带。一批从延安民族学院等革命院校来的干部、国内知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被调集参与筹建,他们构成了学校的创始团队。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标志着新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旗舰正式启航。首任院长由当时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的乌兰夫同志兼任,体现了中央对学院建设的高度重视。


二、 初创时期的发展与定位(1950年代)

中央民族学院在建校之初,其办学目标和任务就非常明确,即主要承担两大职能:一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政治干部,二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学校被定位为一所具有鲜明政治使命和特殊教育功能的高等学府。

办学方针与初期建制

学校初创时期的办学方针可以概括为“抗大”式与正规化相结合。一方面,继承了延安革命教育的传统,强调政治教育、实践锻炼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开始探索建立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学院最初设立了军政干部训练班和本科专业。干训班学制较短,主要对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和青年进行政治理论和政策培训,毕业后返回原地区工作。本科教育则陆续设立了民族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等,开始系统培养少数民族语言、历史和社科研究人才。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校还设立了研究部,聚集了潘光旦、费孝通、吴文藻、林耀华等一批顶尖学者,开展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识别、社会历史和语言调查,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

历史使命与早期贡献

1950年代,中央民族学院的核心使命就是直接服务于国家的民族工作。其贡献主要体现在:

  • 干部培养:为民族地区输送了成千上万的党政干部,他们成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
  • 科学研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与语言大调查,规模空前,成果丰硕,基本摸清了当时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历史沿革和语言状况,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也为后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纂提供了核心素材。
  • 文化保护:在调查研究中,抢救性地记录和保护了大量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文字典籍和社会文化资料。
  • 政策智库:学校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国家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咨询与起草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

这一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师生在校园里共同学习、生活,形成了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中央民族学院成为展示新中国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 曲折前行与调整巩固(1960年代至1970年代)

与全国其他高等院校一样,中央民族学院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国家政治风云变幻带来的影响。

政治运动中的冲击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一系列政治运动逐渐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学术研究被贴上政治标签,一些杰出的学者受到不公正对待,民族学研究被简单化、政治化。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更是遭受了严重冲击,教学活动几乎完全停滞,大量的教学设施和科研资料遭到破坏,许多干部和教师受到迫害,学校陷入了长达数年的混乱状态。民族政策被严重歪曲,民族工作遭到否定,这给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民族团结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挫折。

恢复与重建

197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丝转机。1971年,中央民族学院开始恢复招生,但当时的招生主要依靠推荐(“工农兵学员”),学制缩短,教学内容和质量受到很大局限。尽管如此,学校的恢复招生毕竟标志着办学功能的部分重启,保留了一批师资力量,为后来的拨乱反正和全面发展保留了一定的基础。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学校才真正迎来了恢复和发展的历史契机。


四、 改革开放与快速发展(1980年代至1990年代)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作和高等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春天。中央民族学院进入了恢复、调整、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拨乱反正与学科重建

学校首先进行了彻底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了一批老教授的名誉和工作,重新确立了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地位。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曾被取消或压制的学科得到恢复和重建。学校抓住机遇,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拓展专业领域,从过去以文科为主,逐步向文、理、工、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转变。增设了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更名为大学与战略提升

1993年11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学校办学实力、学科水平和社会声誉提升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学校进入了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时期。更名后,学校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在继续坚持民族特色和服务国家民族工作战略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术繁荣与服务社会

这一时期,学校的学术研究空前活跃。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民族史等传统优势学科继续引领全国,同时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学者们积极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法律法规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学校与民族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干部培训、科技服务、文化合作等多种形式,直接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 新世纪以来的跨越与展望(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央民族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实现了新的跨越。

跻身国家战略平台

学校相继入选国家“211工程”(1999年)、“985工程”(2004年)和“双一流”建设高校(2017年,民族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重点建设序列。这些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地位得到了国家最高层面的确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支持,为其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校区建设与办学条件飞跃

为了适应发展需要,学校于2004年在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湖地区开工建设新校区,并于2011年实现了主校区的整体搬迁。崭新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施、优美的人文环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空间,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内涵发展与使命担当

在新时期,中央民族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核心使命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加强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服务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战略性任务。
  • 培养高端人才:不仅培养服务于民族地区的通用人才,更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各民族的精英分子。
  • 深化科研创新:围绕民族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产出标志性成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巩固在国家民族工作中的学术重镇和核心智库地位。
  • 促进文化交流: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学校在国际交流中积极展示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就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

今天的中央民族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民族学科为主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和引领者。它承载着历史的荣光,也面对着未来的挑战,继续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学术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253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08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