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安徽省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高职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足行业特色与学生实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育人体系。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了“课程+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思政课程改革、党建活动创新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等举措,学校在价值观塑造、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思政资源整合上,学校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劳动教育实践等,强化了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面对高职学生多元化的思想动态,学校仍需在信息化教学手段、个性化教育路径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课程建设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专业课程为支撑、实践活动为延伸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 课程体系优化: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思政课程的标准,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必修课,并结合交通行业特色开发校本教材,例如在课程中融入“交通强国战略”等专题内容。
-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结合智慧课堂平台,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部分课程引入VR技术模拟交通施工现场,帮助学生理解职业伦理与安全责任。
- 课程思政融合: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如道路桥梁专业结合“工匠精神”开展教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二、党建引领与校园文化浸润
学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向纵深发展。
- 党建活动常态化: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师生深入学习党的理论。例如,定期举办“交通榜样”党员事迹报告会,强化榜样引领作用。
- 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打造“交通红色讲堂”,挖掘安徽本土红色资源(如渡江战役纪念馆实地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校园内设置“党建文化长廊”,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 学生社团联动: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开展主题活动,如“一带一路与交通发展”研讨会,拓宽学生视野。
三、实践育人与企业协同机制
学校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实践环节,形成校企共育格局。
-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安徽交控集团等企业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参与工程项目中体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交通精神,强化职业认同。
- 志愿服务常态化:组织学生参与春运保障、农村公路普查等公益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在实践中培养奉献意识。
- 校企联合评价机制:企业导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考核,将职业操守、团队协作等纳入实习评价指标,实现思政教育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四、师资队伍建设与科研支撑
学校高度重视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为其提供多维度成长平台。
- 教师培训体系:每年选派思政课教师参加省级专项培训,并组织“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结对教研,提升教学融合能力。
- 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教师开展职业教育思政研究,近三年立项省级课题如“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等,成果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改革。
- 校外专家资源库:聘请交通运输系统劳模、技术能手担任校外思政辅导员,通过“劳模进校园”活动增强教育说服力。
五、信息化建设与个性化教育探索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学校积极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 智慧思政平台:开发“交院思政云”APP,整合微课、在线测试等功能,学生可随时学习并提交实践报告,后台数据分析辅助教师精准辅导。
- 分层教育模式: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划分学习小组,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对普通学生侧重职业素养专题培训。
- 心理健康融合:心理咨询中心与思政教研室联合开发“积极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缓解就业焦虑,坚定发展信心。
六、现存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取得一定成效,学校思政教育仍面临生源多样性、新媒体冲击等挑战。
- 问题分析:部分学生存在“重技能轻思政”倾向,传统教学方式对“00后”吸引力不足;校企协同育人中,企业参与思政的评价标准尚需细化。
- 改进路径:计划引入“思政教育大数据中心”,动态监测学生思想行为变化;深化与长三角交通企业的合作,开发行业特色思政实践项目;探索“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导师”三方协同育人机制。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体系构建、实践创新方面展现出鲜明特色,未来需进一步聚焦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强化数字赋能与资源整合,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交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5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