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成都师范学院的建校与发展史,既是一部自身艰苦奋斗、薪火相传的创业史,更是一面折射中国教师教育体系从初创、调整、完善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镜子,体现了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需求的根本属性。成都师范学院校史详述
成都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是一幅绵延半个多世纪、与国家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壮丽画卷。它的诞生、成长与壮大,始终与中国特别是四川省的社会变迁、经济建设和教育革新紧密相连,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教师教育体系从薄弱到健全、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深刻变革。
一、 筚路蓝缕:建国初期的奠基与初创(1955-1977)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万象更新。旧中国留下的教育基础极为薄弱,文盲率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国家的重建与发展。普及初等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当时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瓶颈在于师资的极端匮乏。为了迅速培养一支能够胜任基层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国家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特别是短期、速成的师范学校。
在此时代洪流中,1955年,成都师范学院的前身之一——四川省教育行政学校宣告成立。这所学校的建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明确的针对性。其首要任务并非直接培养一线授课教师,而是为四川省各地、市、县培训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初级师范学校的师资,旨在快速构建起省内教育管理的基本框架和师资培训的骨干力量。这一职能定位,使其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为四川教育事业发展“培养种子”的重任。
与此同时,另一支重要的源流也在孕育生长。为满足成都市及周边地区对小学师资的迫切需求,一些短期师范培训班和初级师范学校相继设立。这些机构办学条件艰苦,学制灵活(如一年制或两年制),旨在通过集中、高效的培训,使学员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然后迅速补充到急需教师的教学岗位上去。这一时期学校的办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目标明确,服务基层: 培养方向直接面向最紧缺的小学教师岗位,强调“下去就能用”。
- 形式灵活,讲求实效: 学制长短结合,课程设置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科基础知识,教学技能训练注重实践性。
- 条件艰苦,精神昂扬: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师生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硬件设施不足等重重困难,为四川基础教育的起步贡献了最初的力量。
此后,学校历经合并、调整,先后更名为温江专区半工半读师范学校、温江地区师范学校等,逐步从单一的干部培训向涵盖普通师范教育的综合性中等师范学校过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如同全国大多数教育事业一样,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办学一度陷入停滞或混乱状态,但师范教育的火种并未完全熄灭,仍在艰难中维系。
二、 砥砺前行:改革开放中的恢复与拓展(1978-1999)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育领域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其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共识,教育事业迎来了久违的春天。面对“文革”造成的教师队伍断层、质量下滑的严峻局面,恢复和加强师范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抓住历史机遇,进入了快速恢复和稳步发展的新阶段。1978年,学校正式开办高师班,开始涉足高等师范教育领域,这是办学层次的一次重要跃升。1984年,学校更名为四川教育学院温江分院,标志着其职能从以培养新教师为主的职前教育,进一步扩展到承担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补偿、业务进修和继续教育,形成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雏形。
整个八九十年代,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 办学层次提升: 从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专科教育迈进,专业设置逐渐增多,招生规模稳步扩大。
- 办学功能拓展: 在做好职前培养的同时,积极开展在职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等,成为区域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
-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 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师资结构得到优化。
- 办学条件改善: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日益丰富。
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学校积累了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锤炼了师资队伍,提升了在省内师范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后续的升格本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 跨越发展:新世纪以来的转型与升格(2000-2011)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国家对社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需求达到了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原有的师范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已难以充分满足社会期待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审时度势,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作为核心发展目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等全方位的提升。学校为此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精心准备和艰苦奋斗:
- 明确办学定位: 坚定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的发展方向,强调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
- 强化学科专业建设: 优化专科专业结构,积极培育符合本科办学要求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聚焦硕博学位教师比例和高级职称教师数量,构建符合本科教学要求的师资团队。
- 加大硬件投入: 建设新校区,大幅改善教学、科研、生活设施条件,达到国家设置本科院校的标准。
- 完善内部治理: 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提升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经过不懈努力,201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四川教育学院基础上建立成都师范学院。撤销四川教育学院的建制,实现资源整合,组建全新的普通本科院校。这一决定,是对学校几十年办学成就,特别是其在教师教育领域突出贡献的充分肯定,标志着学校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启了培养本科层次基础教育师资的新篇章。
四、 内涵提升:本科院校时期的奋进与追求(2012年至今)成功升格本科,对成都师范学院而言,既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挑战。学校的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转向了“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在新的起点上,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适应国家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开启了内涵式发展的新征程。
这一时期,学校的主要发展举措和成就体现在:
-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探索“新师范”建设路径,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实践能力培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加强与非师范专业的协调发展,培育应用型特色。
- 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 凝练学科方向,加大科研投入,建设科研平台,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服务基础教育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 坚持师范主业,强化教师教育特色: 做优做强教师教育专业,积极参与“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构建UGS(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 优化师资结构,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和培育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显著改善。
- 改善办学条件,建设美丽校园: 温江校区为主体的办学格局不断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深入推进,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优良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 扩大开放办学,深化交流合作: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企业的合作领域,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经过十余年的本科办学实践,成都师范学院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得到了显著提升。学校已发展成为四川省教师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合格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
回望来路,成都师范学院从建国初期培养急需师资的短期培训机构,成长为今日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其每一次跨越都深深植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需要和社会土壤。展望未来,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成都师范学院将继续秉承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坚持“立足四川,辐射全国,面向基层,服务教育”的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新时代的“大国良师”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继续奋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5000.html
- 重庆科技职业学院办理入学有什么攻略没(重庆职院入学攻略)
- 滨州职业学院开设有哪些奖学和助学金(滨职奖助学金)
-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能否保研,原因是什么(亳职院保研原因)
- 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一届招收多少人,最近几年("近年重应院招生人数")
- 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一般什么时候开学(吉林城职院几时开学)
- 福建中医药大学是双一流大学吗?(福建中医药双一流?)
-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是否有双学位,为什么(汕职院双学位原因)
-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就读的真实感觉如何("重庆运输职院就读体验")
- 襄阳科技职业学院是985还是211("襄阳科技职院属985?")
- 仰恩大学的院校代码和邮编是多少(仰恩大学邮编代码)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就读期间挂科了怎么办呢?(挂科应对方法)
-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的学费和住宿费明细(西理工高科学费住宿费)
- 上海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东华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新疆大学
-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北京工业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河海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广西大学
- 南昌大学
- 安徽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暨南大学
- 延边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藏大学
- 江南大学
- 云南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辽宁大学
- 海南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福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贵州大学
- 郑州大学
- 西南大学
- 宁夏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同济大学
- 复旦大学
- 兰州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
- 厦门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天津大学
- 南开大学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四川大学
- 浙江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东北大学
- 山东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重庆大学
- 吉林大学
- 湖南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中南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展开全部

- 西藏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兰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宁夏大学
- 新疆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厦门大学
- 福州大学
- 南昌大学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郑州大学
- 河南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湘潭大学
- 湖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中山大学
- 暨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南方科技大学
- 广西大学
- 海南大学
- 重庆大学
- 西南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贵州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外交学院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中国音乐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戏剧学院
- 中央民族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山西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辽宁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北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吉林大学
- 延边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东华大学
- 上海海洋大学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音乐学院
- 上海大学
- 上海科技大学
- 南京大学
- 苏州大学
- 东南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河海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 中国美术学院
- 宁波大学
- 安徽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云南大学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