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贵州理工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贵工校训渊源)

综合评述贵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知行至善、厚积薄发”,是该校精神传统、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凝练表达,深刻体现了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与时代要求。这八个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创建与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之中,是对其肩负使命的自觉回应。贵州理工学院诞生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和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设立本身就蕴含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实践”导向。
因此,“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自然成为其精神底色。
于此同时呢,作为一所新兴本科院校,面对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学校深刻认识到夯实基础、苦练内功、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厚积薄发”因而成为其战略选择与价值追求。校训将“知”与“行”、“积累”与“迸发”这两对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机融合,既指明了师生个体成长成才的路径,也规划了学校整体发展的方略。它不仅是对古代先贤智慧的传承,更是对现代大学功能,特别是应用型大学核心使命的现代诠释,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成为引领贵州理工学院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精神旗帜。贵州理工学院校训的文本内涵与哲学根基

贵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知行至善、厚积薄发”由两个相互关联、辩证统一的短语构成,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与鲜明的现代教育理念。

“知行至善”的解读

“知行”理念,源远流长,最著名的论述见于明代大儒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认识与实践的不可分割性。真正的知识必然包含着实践的倾向,而真正的实践也必然是建立在真知之上。贵州理工学院将这一哲学思想融入校训,首先是对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

校训并未止步于“知行合一”,而是进一步提出了“至善”的目标。“至善”一词,可追溯至《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至善”意指最完善、最圆满的境界,是道德与事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因此,“知行至善”在继承“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赋予了其更高的价值导向和更宏大的追求。它要求师生:

  • 追求真知:鼓励师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深入探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科学知识。
  • 注重实践: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在贵州省乃至全国面临的工程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关键领域贡献力量。
  • 臻于至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永不满足,不断超越,力求在学术上、技术上、品德上达到更高的境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对于一所以工科为主、应用型为特色的大学而言,“知行至善”精准地定位了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即培养不仅拥有丰富理论知识,更具备强大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怀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

“厚积薄发”的意蕴

“厚积薄发”源于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稼说送张琥》中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其本意是只有经过长时间大量、充分的积累,才能择其精要而有所作为,施展才能。这一思想强调了积累过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厚积”是基础:它要求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学术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长期、扎实的投入和建设,不急于求成,不追求短期效应。对于师生个体而言,则意味着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在知识、能力、素养上进行持续不断的积累和沉淀。
  • “薄发”是升华:它代表着在经过充分积累后,所实现的创造性突破、高质量产出和关键性贡献。这可以体现为一项重大的技术发明、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或者一名毕业生在社会岗位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厚积薄发”体现的是一种稳健、务实、追求长远的发展观和成才观。对于贵州理工学院这所相对年轻的高校来说,这一校训尤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它提醒办学者和求学者,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有其客观规律,必须尊重规律,脚踏实地,夯实根基,方能行稳致远,最终在适当的时机绽放光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者的辩证统一

“知行至善”与“厚积薄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相辅相成的整体。“知行至善”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即追求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并达到完美境界;“厚积薄发”则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与路径,即强调长期的、扎实的积累是实现创造性突破的前提。没有“厚积”,“知行”可能流于浅薄,难以“至善”;而没有“知行至善”的导向,“厚积”也可能失去方向,无法实现价值的最终转化。二者共同塑造了贵州理工学院崇尚实干、注重基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

贵州理工学院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

校训的诞生与一所大学的创立背景、发展使命紧密相连。贵州理工学院校训的凝练和确立,深刻反映了学校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担的国家与区域战略责任,以及对其自身办学定位的深刻思考。

应运而生:服务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的时代呼唤

贵州理工学院的成立,正值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第二个十年,贵州省明确提出“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贵州省作为西部省份,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高水平工科院校不足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大批扎根贵州、服务地方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贵州理工学院于2013年正式获教育部批准建立。作为一所新建的省属本科院校,它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鲜明的使命:紧密对接贵州省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一使命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基因必须是“应用型”、“地方性”和“工科特色”。
因此,在确立校训时,必然要选择能够体现这一核心使命的表述。“知行”二字直接呼应了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至善”则提升了这一结合的境界,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质。而“厚积薄发”则是对一所新建院校发展路径的清醒认知和战略规划,告诫师生要脚踏实地,夯实基础,为未来的崛起积蓄力量。

文化传承:汲取黔地人文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校训的制定,也自觉汲取了地方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基因。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山川险阻,历史上开发相对较晚。这种自然环境塑造了贵州人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性格特质,即所谓的“山地精神”。这种精神与“厚积薄发”所倡导的沉稳、坚毅、勇于攀登的内涵高度契合。校训中融入“厚积薄发”,也是对贵州地方人文精神的一种提炼和弘扬。

同时,如前所述,“知行”观和“厚积薄发”的思想均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这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词汇作为校训,体现了学校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传承。它使得校训不仅仅是几句口号,而是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更容易引发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共鸣。

共识凝聚: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确立的精神标识

一个成功的校训,必须是全校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公约数。据了解,贵州理工学院校训的最终确定,并非少数人的决策,而是经过了较为广泛的征集、讨论和论证过程。学校筹建和成立初期,面向校内外征集校训方案,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并广泛听取师生代表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知行至善、厚积薄发”因其内涵的深刻性、表述的凝练性以及与学校定位的高度契合性,逐渐成为共识。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全校范围内的办学思想大讨论和精神洗礼。通过参与校训的制定,师生员工更加清晰地理解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发展目标和文化追求,从而增强了归属感和凝聚力。校训一旦确立,便迅速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校徽、校歌、校园景观、开学毕业典礼、宣传材料等载体反复呈现,不断强化,最终内化为贵州理工人的精神气质和行为准则。

校训在贵州理工学院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践行。贵州理工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将“知行至善、厚积薄发”的校训精神贯穿于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知行合一”

  • 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
  • 深化产教融合:积极与企业、行业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将真实的生产项目、研发课题引入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和创业实践,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这些举措的核心目的,就是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知行至善”的要求。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注重“厚积薄发”

  • 聚焦特色发展:学科专业设置紧密围绕贵州省十大工业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资源勘查、冶金、化工、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特色学科群,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强。
  • 夯实学科基础:持续加大投入,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加强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积累学术资源,为后续的硕士点申报和学科水平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 坚持循序渐进: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从办好本科教育起步,稳步推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通过持续积累,争取在若干领域实现突破,形成比较优势。

这种发展策略,正是“厚积薄发”理念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学校作为新建院校的战略定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求“学高身正”

校训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学校致力于建设一支既具备深厚学术造诣(“厚积”),又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知行”),同时师德高尚(“至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知行至善”的榜样。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浸润校训精神

学校通过建设蕴含校训元素的校园景观(如铭刻校训的巨石、文化墙)、举办以校训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如讲座、征文、辩论赛)、宣传践行校训精神的师生典型等方式,使“知行至善、厚积薄发”的价值观念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营造了崇尚实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

贵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知行至善、厚积薄发”是其立校之基、兴校之魂、强校之要。它源于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特殊使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形成于全校上下的思想共识。这八字校训不仅是对过往办学理念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它激励着一代代贵理工学子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砥砺品格、增长才干,也鞭策着学校自身不断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提升质量,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在未来的岁月里,这简洁而深邃的八个字,必将继续作为贵州理工学院的精神导航,引领其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浪潮中破浪前行,为贵州乃至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19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22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