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嘉应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其历史)

综合评述嘉应学院,作为屹立于世界客都梅州的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其校训不仅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更是其百年文脉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嘉应学院的校训为“勤俭诚信,立己树人”。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底蕴深厚,既是学校对历代师生行为操守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追溯其历史,“勤俭诚信”深深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沃土之中。客家人历经千年迁徙,形成了坚韧不拔、勤劳节俭、重诺守信的独特精神品质,这些品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在这片土地上兴学育人的核心精神基因。而“立己树人”则直接承袭自中国古代经典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是根本,成才是目标,体现了教育的内在逻辑与终极追求。这一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学校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从客家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中汲取智慧,逐渐沉淀、提炼并最终确立的。它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一代代嘉应学子砥砺品格、勤学奋进,也塑造了嘉应学院朴实、严谨、求真、务实的独特校风,成为学校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身份标识。嘉应学院校训的文本内涵与深层解读

嘉应学院的校训“勤俭诚信,立己树人”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四字“勤俭诚信”侧重于个人品德修养,后四字“立己树人”则升华至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终极目标。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从内到外、由己及人的完整价值体系。

“勤俭”是客家精神最鲜明的底色,也是个人立业成才的基石。“勤”意味着奋发有为,孜孜不倦。它要求师生在学业上刻苦钻研,在事业上努力拼搏,反对怠惰与虚度光阴。“俭”则代表着朴素节约,淡泊物欲。它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内在修养而非外在浮华,这与客家人崇尚实干、不事铺张的传统一脉相承。勤俭结合,共同铸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为应对人生与学业的挑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诚信”是为人之本,是维系社会关系的核心纽带。“诚”指内心真诚无妄,是道德自律的体现,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信”指外在信守承诺,是社会责任的要求,强调遵守诺言,值得信赖。在学术领域,诚信是学术道德的生命线,反对抄袭、剽窃等一切学术不端行为;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建立信任、合作共赢的基础。将诚信置于校训之中,彰显了学校对培养师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高度重视。

“立己”源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指首先要成就自己,修养自身的品德、学问和能力。这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它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个体的内在潜能,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健全心智和扎实本领的“完人”。没有“立己”这个向内求索的过程, “树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树人”则出自《管子·权修》中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指培养人才是长远大计。这是“立己”的延伸和目标。它体现了教育的崇高使命与社会担当,即通过教育的手段,将一个个“立己”的个体,培养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从而实现教育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终极价值。

因此,“勤俭诚信,立己树人”这八个字,清晰地勾勒出了嘉应学院的育人路径:以客家文化中的勤俭诚信精神塑造学子的道德根基,通过“立己”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最终达成“树人”的伟大目标,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材。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套完整的、具有深刻哲学思辨的教育方法论。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客家文化根基

嘉应学院校训的形成,绝非凭空想象,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尤其是与梅州地区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息息相关。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913年成立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历经多次变迁、合并与发展,在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学校的精神传统不断积淀与升华。

客家先民自中原南迁,历经磨难,在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的核心价值,与校训的内涵高度契合:

  •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存智慧: 客家人多聚居山区,土地相对贫瘠,生存条件艰苦。
    因此,勤劳节俭成为他们最基本的美德和生存法则。这种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客家人的血脉中,也成为在这片土地上兴办教育时天然秉承的价值导向。早期学校的创办者和教师,许多本身就是客家精英,他们自然地将这种精神融入办学理念和校风建设之中。
  • 重教崇文、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客家人极其重视教育,有“卖田卖地也要送子女读书”的传统。他们将读书视为改变命运、光耀门楣的重要途径。这种对知识的尊崇,使得“立己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客家地区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学校从师范教育起家,其使命就是为地方培养师资,教化乡民,这本身就是“树人”事业的直接体现。
  • 敬祖睦宗、诚实守信的宗族观念: 客家社会以宗族为重要纽带,强调血脉亲情和邻里和睦。在宗族内部,诚信是维系关系的基本规范;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客家人也以诚实守信著称,以此树立良好的声誉。这种社会氛围为“诚信”校训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学校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虽然校名几经更迭,办学层次不断提升,但源于客家文化的这些核心精神始终如一,像一条无形的红线贯穿始终。它们体现在教师的诲人不倦中,体现在学生的刻苦攻读中,也体现在校园管理的方方面面。
因此,当学校需要正式确立一个高度凝练的校训时,从这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中提炼出“勤俭诚信,立己树人”,便成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这八个字,是对学校历史精神的最佳总结,也是对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传承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践行。嘉应学院并非将“勤俭诚信,立己树人”仅仅镌刻在石碑上或悬挂于墙壁间,而是将其深度融入办学治校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在人才培养方面: 学校将校训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德育中,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主题讲座、评选道德模范等活动,大力弘扬勤俭诚信的美德,引导学生“立己”修身。在智育中,强调严谨求实的学风,反对学术浮躁,要求学生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学校还特别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和科研创新,在实际行动中锻炼能力,实现从“立己”到“树人”的跨越。
例如,学校长期坚持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面向基层的支教活动等,都是“树人”理念的具体实践。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学校要求教师不仅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立己树人”的“人师”。倡导教师以身作则,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在品行上为人师表,以自身的“勤俭诚信”感染和带动学生。学校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教学竞赛、优秀教师表彰等方式,激励教师践行校训,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文化是校训传承的重要载体。嘉应学院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校训文化氛围:

  • 环境熏陶: 在校史馆、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突出展示校训,使其随处可见、深入人心。
  • 仪式教育: 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大活动中,强化校训的宣讲,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文化活动: 组织开展以校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艺术创作等,让师生在参与中深刻理解校训的内涵。
  • 榜样引领: 宣传优秀校友和在校师生的先进事迹,用他们践行校训的生动故事来教育鼓舞后人。

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 “立己树人”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社会。嘉应学院作为梅州地区的最高学府,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学校紧密围绕梅州的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鼓励教师开展面向地方的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将所学知识回报社会。这些举措,正是“树人”价值在社会层面的充分展现,也使校训精神超越了校园围墙,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通过以上多维度的实践,嘉应学院的校训从一个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师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实现了从知到行的统一。它内化为学校的文化基因,外显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持续不断地为学校的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嘉应学院的校训“勤俭诚信,立己树人”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提倡“勤俭”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奋斗观,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升自身能力和实现人生价值上来。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强调“诚信”更显迫切。无论是应对学术不端、网络谣言,还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诚信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校训中的“诚信”要求,为青年学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坚守底线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引。

“立己树人”的教育理念,与当今倡导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一致,甚至更具传统文化韵味和哲学深度。它提醒教育者,教育的核心是“人”,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于此同时呢,它也激励学生认识到,成才之路始于修身,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嘉应学院坚持这一校训,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避免同质化发展。

展望未来,嘉应学院的校训将继续作为其发展的定盘星和压舱石。
随着学校向更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迈进,校训精神将指引其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立己树人”的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加强与客家文化的融合研究,使校训的文化根基更加深厚;更主动地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在服务奉献中彰显“树人”的成果。校训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将继续陪伴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嘉应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诚实守信,通过成就自我来贡献社会,共同书写嘉应学院更加辉煌的明天。这份源自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精神财富,必将历久弥新,永放光芒。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51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72915s